
9月10日,市民们穿行在郑州植物园内的葵花展区。中秋临近,郑州植物园举办的“郑州市葵花展”吸引了大批市民和游人。在占地6000余平方米的展区内,9个品种、5万余株葵花竞相开放,给郑州增添了浓浓的节日氛围。新华社记者王颂 摄
一年一度的中秋佳节前夕,中国各地群众以各种方式喜迎佳节。民俗专家表示,不但汉族过中秋节,侗族、苗族、畲族、壮族、傣族、黎族、满族、朝鲜族、高山族等20多个少数民族也过中秋节,“邀明月,共此时”。
天津社科院教授王来华表示,中秋节作为中华民族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自古以来,被人们看做是亲人团圆团聚的节日。“月圆”象征着“团圆”,即使有时虽亲人各在异方,但当一轮明月顶空照之时,人们仍可以两地遥望圆月“千里共婵娟”。
王来华指出,作为全民性节日,中国20多个民族过中秋的习俗各不相同。汉族的中秋节曾长期被视为一个传统的祭祀节日。中秋之夜,一般是以家庭为单位,摆上香案,置上月饼和各色水果,祭天、祭地、祭祖,然后全家赏明月吃月饼话家常,追求和谐安详的家庭氛围。
随着物质条件的改善,生活节奏加快,人们过中秋节的方式正悄然发生着变化,但那份亲情、那种温暖依然传承。
“大家围坐在院子里赏月,品尝着月饼、花生,亲朋聊天叙旧,小孩们则玩闹着直到深夜。这些现在已经不多见了。”回想起儿时的中秋夜,在重庆渝北某软件开发企业工作的王林十分感慨。
王林的父母在江西老家,尽管没办法每年中秋都相聚,但每隔两三年他一定会带上妻子和孩子回老家与父母过一次中秋节,“毕竟每逢佳节倍思亲,要让孩子从小就感受到这一点”。
80后、90后的年轻人则更热衷于利用中秋小长假外出旅游或与朋友聚会。在一家网络公司工作的冯朵说,平时上班很累,难得利用中秋节和朋友们出去旅游、放松一下。但无论走多远,她总会为父母留下一份中秋小礼物,并在月圆时给父母打个电话,捎去问候,“这个已经习惯成自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