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经济|社会|热图|专题|节会|人事变动|地方企业|文化 •  旅游|
  各地: 安徽 北京 重庆 大连 福建 广东 广西 海南 黑龙江 河南 湖北 湖南 吉林 江苏 辽宁 四川 山东 上海 陕西 深圳 天津 新疆 云南 浙江
中国在线>华北地区
文物大省山西非物质文化遗产重现生机
2011-07-19 11:10:09      来源:新华社

打印文章 发送给好友 分享按钮

“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历史的脚印,是不同时代民众心理特征的‘活化石’。”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赵中悦说,山西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之一,以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态存在的传统艺术表演、民俗活动、口头传说、礼仪节庆和手工技艺等传统文化种类繁多,特色鲜明。

这些曾罕为人知的人类遗产,在山西近年来开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中开始崭露头角。

为了摸清“家底”,从2007年开始,山西历时三年,完成了这项普查。据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统计,约80万人直接参与这项工作。通过摄像、录音、录像等手段,普查员对线索进行了丰富有效的记录保护和宣传介绍。他们的足迹踏遍全省2.8万多个村庄,搜集到8.4万多条非遗线索。

参与这项普查的山西大学民俗学家姚宝瑄说,普查发现的这些线索,不仅为古老技术的传承保护提供了重要决策依据,还在民众心中播下了非遗保护的种子,堪称“一次文化领域的长征”。

但是,对发现后的非遗线索如何加以传承保护?除用于学术研究、文化继承外,可否将其转化为经济资源和文化生产力?

山西确立了“既要保护又要发展,以保护带动发展”的总体思路,建设文化生态保护区对“非遗”进行整体保护,国家、省、市、县四级非遗名录体系在该省很快建立。

各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也被命名。政府为其发放养老金,并通过提供场所、整理口述史等形式,对其传习活动予以支持。40多个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200多个传习基地,正吸引着越来越多民众加入。

通过合理利用,山西还在不断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的方式。

传统“千层底”布鞋的制作是山西南部临汾一带妇女的“特技”。在政府的鼓励下,临汾成立了“土圪塔布鞋”加工基地,辐射全市17个县800多个村,吸收纳底妇女3万余人,包括农村妇女和下岗职工,每个妇女劳动之余年增加收入4500余元。

“双合成”是太原的一家“老字号”食品生产企业。企业经营者慧眼识珠,从山西定襄县将民间面塑艺人续爱花聘到企业,开发出了融食用与观赏为一体的“满月虎”“开锁馍”等特色食品。

续爱花对自己的“新工作”很满意,“在家时做的东西没销路,到这里后既可以发挥专长,又能把传统技艺传承下来。”

“据估算,山西目前靠传统手工技艺进行生产的企业、经营户、作坊约有3000余户,从业人员约400万人,涉及近百个类别。”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专家牛晓珉说。

“实践证明,这种群体传承的方式要远远比家族的传承更加坚固。只有让传承人得到实惠,才能够使这些宝贵遗产得到绵延不断的传承。”她说。

来源:新华社(记者 刘翔霄) 编辑:孙迟


新闻热搜
 
商讯
专题
2011西安世界园艺博览会
>> 详细

各地新闻
十一届三中全会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人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的伟大觉醒,显示了中国共产党顺应时代潮流和人民愿望、勇敢开辟建设社会主义新道路的决心。>> 详细
点击排行
  晒“三公”羞答答的玫瑰开得太慢
最高人民法院:腐败智能化期权化现象突出
 
视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