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第一季度,我国外贸出现逆差,这是六年来首次出现的季度逆差。根据天津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与全国情况相似,天津市第一季度外贸进口总额为128.71亿美元,出口总额为94.13亿美元,贸易逆差为34.58亿美元。中国日报记者日前从“一季度天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新闻发布会”上获悉这一消息。
一季度,天津市外贸进出口总额222.84亿美元,增长24.4%。其中,进口128.71亿美元,增长26.8%,出口94.13亿美元,增长21.3%。一般贸易出口增幅较高,完成38.83亿美元,增长33.5%。另据海关统计,一季度天津口岸进出口总额完成432.52亿美元,增长19.9%。其中,出口204.42亿美元,增长23.4%;进口228.10亿美元,增长17.0%。在天津口岸进出口总额中,外省市进出口比重达到60.4%。
天津市统计局新闻发言人杜威在新闻发布会上介绍道:“一季度,天津市一般贸易出口增幅较高,对美国、欧盟、韩国、日本四大传统市场出口保持稳定,合计出口52.50亿美元,增长17.7%,占天津市出口总额的55.8%。对澳大利亚、巴西、香港和南非等新开拓市场出口增长较快,分别增长1.2倍、65.5%、34.2%和24.0%。”
此外,第一季度全国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同比增长为5%,天津市一季度CPI同比增长3.6%,涨幅小于全国水平。
据天津市统计局新闻发言人杜威介绍,一季度,天津CPI增幅小于全国,主要有三方面原因。“第一,经济周期是周期性的,经济的快速增长拉动物价的增长。天津的经济周期早于国家,2010年天津物价增幅高于国家,因此天津今年开端的基数就较大,因此在一季度天津的CPI同比增幅小于全国同比增幅指数;第二,CPI指数的变化有其地域性的表现,各地区在某一具体时期的CPI指数情况不尽相同,有高有低,这是正常的表现,但是CPI指数发展的大趋势是和国家保持一致的;第三,根据国家形式的发展,中央、地方两方面继续坚持宏观调控稳定物价,天津市一季度CPI增幅3.6%,增幅小于国家,也可从一个侧面说明我们的政策和措施是有效的。”
根据天津市统计局公布的其它数据显示,天津市第一季度经济运行保持了平稳较快增长,实现了良好开局。据初步核算并经国家统计局评估审定,天津市一季度生产总值完成2256.51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6.5%。天津市地方财政收入316.90亿元,增长42.6%。
八大优势支柱产业占全市工业89.8%
航空航天、石油化工、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轻纺和国防等八大优势产业完成工业总产值4173.28亿元,增长27.4%,占天津市规模以上工业比重为89.8%。其中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石油化工三大产业产值增幅位居前三位。
从企业增长情况分析,天津市4684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四成保持高速增长,其中增长3倍以上165家,1倍以上665家,50%以上1263家,30%以上1867家;从项目增长情况分析,一季度新项目新增产值632.6亿元,对全市工业增长贡献率达61%,其中中海油、中石化、中沙石化产值分别新增118.7亿元、80.4亿元、48.9亿元,风电、太阳能、生物医药、航空航天、新材料等一批项目新增产值超10亿元。
外贸进出口增长较快,外贸出现逆差
一季度,天津市累计新批外商直接投资企业159家,同比增长5.3%。合同外资额39.46亿美元,增长10.0%。实际直接利用外资35.54亿美元,增长18.2%。其中服务业引进外资的比重增幅较大。服务业利用外资实际到位18亿美元,增长9.2%,占天津市的50.7%。这促使一季度,天津市服务业增加值增长14.5%,增幅比去年同期提高了0.4个百分点。
其中,仅滨海新区引进外资的比重占天津市的67.4%。“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国外企业很看好天津滨海新区的发展势头,同时也说明滨海新区对在吸引外资方面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和巨大的潜力。”杜威解释道。
针对我国六年以来首次出现的季度贸易逆差,杜威表示:“一季度全国贸易逆差对天津市经济影响并不显著,天津经济发展势头良好。” 杜威还指出:“贸易逆差出现的原因一是内需扩大,进口增多;二是能源和农产品等进口商品价格上涨。扩大内需是转变经济发展的主要方式,逆差的出现有利于保持外贸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