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一直强调服务型政府的建设,其实,政府机关服务民众,不仅体现在法定的职能上,也体现在生活服务的方方面面,政府机关的大门应该永远向民众敞开,政府掌握的一切资源,理当尽可能地为民所用。在国外,市政府大门口挂上“欢迎到市政府如厕”提示牌,县政府的大厅会摆上几排沙发供民众随时进去休憩等等,是再平常不过的事。而在国内,政府机关内部设施开放也早就提上日程,2009年11月,国务院民政部网站发布了《关于进一步推进和谐社区建设工作意见》,鼓励社区内或周边单位向社区居民开放内部食堂等公共设施,一些政府机关甚至拆除了高高的围墙,让民众可以自由进出。
10余部委机关内部设施向月坛居民开放,这种做法理应被更多机关单位学习。任何政府机关,其内部服务设施的建设资金大都来自于公共财政,因此,这些设施不属于某个部门私有,而具有典型的公共性,应在服务政府机关的同时,兼顾社会大众。在北京,现在城市可用建设用地越来越少,无法建设更多公共服务设施去满足民众的需要,与此同时,许多机关大院却服务设施齐全,完全有能力承担一部分服务民众的功能,因此,向社区开放这些内部设施,既可提高设施的使用效率,又可营造亲民形象,大大方便民众,实在是多赢之举。
须看到的是,机关内部设施向居民开放,这还只是第一步。大而全且封闭的机关后勤体制,是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根据1989年出台的《关于中央国家机关后勤体制改革的意见》以及后来一系列文件,机关后勤的社会化才是改革的最终目标。这就是说,政府机关的后勤需要走出封闭式的管理,向商品化、市场化推进,政府机关的后勤机关最终将转变为具有法人资格,实行独立核算的单位,参与到市场竞争中去,直面公众,同时社会服务单位也可走进机关单位,参与服务的竞争。
据报道,除月坛街道10余部委机关之外,西城区的15个街道都出现了机关单位与社区资源共享的合作计划,如金融街上的建设银行开放食堂、牛街的总参第三招待所开放各类活动场地及设施等。我们期待更多的机关单位能降下身段,走入社区,更期待机关后勤体制改革加快速度,使得机关内部设施全面实现与民共享。
来源:新京报 编辑:马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