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经济|社会|热图|专题|节会|人事变动|地方企业|文化旅游|
  各地: 安徽 北京 重庆 大连 福建 广东 广西 海南 黑龙江 河南 湖北 湖南 吉林 江苏 辽宁 四川 山东 上海 陕西 深圳 天津 新疆 云南 浙江
相亲节目《非诚勿扰》的话题营销
2010-06-11 07:49:02      来源:视听界

打印文章 发送给好友

社会产生话题,节目给公众提供公开讨论的平台。《南方都市报》2010年4月7日 署名韩松落的文章写道:“能把经济、民生、时尚、欲望、隐私、亲情等等元素一锅端,……一个相亲节目之所以得到了大于一个相亲节目的关注效应,全因为后面有整个时代在衬底。”“《非诚勿扰》不满足于温情斯文的相亲交友,它甚至没打算促成任何一对男女,连装出这种态度都不肯,它要的是鲜明的话题性、凶狠的两性搏杀,以容纳那些困扰着人们的现实问题,金钱、房价、家庭关系、剩男剩女,它是撕破脸的、夸张的社会漫画。”

节目的次生话题是娱乐节目营销的又一法器。围绕着《非诚勿扰》产生了一连串的话题,观众被不断卷入,不由自主地参与和促进了话题讨论及意见表达。江苏卫视挖走湖南卫视娱乐节目主持人团队、《非诚勿扰》与《我们约会吧》的版权风波、受众对嘉宾身份的质疑、台上女嘉宾极尽表演之能事。这些次生话题成全了江苏卫视和马诺等网络红人。

随着节目播出、媒体报道、网络扩散,有关话题成为现实与虚拟互动的中介与螺旋梯,成为节目收视上扬的推手。不可否认,网络的力量是催生和发展话题营销的最好工具,如何运用得手,找到争议点,安排出几个配角,营销师如同高明的导演那样把握整体的节奏,才能游刃有余。

二、生产易于传播和受关注的话题

从一开始,为了避免国内观众对于“真人秀”定义的无法理解,《非诚勿扰》将节目定位为“一个新派交友节目,只提供邂逅不包办爱情”。没有人说过上这个电视是为了找终身伴侣和结婚对象,节目组没有、嘉宾也没有,但很多观众却认为这是“电视红娘”,把现实婚姻与交友节目捆绑起来对应。这就使得有关话题具备了公开与冲突的特质,通过自由的网络平台和组织性的新闻媒体,各色人等找到了话题的“战场”。

1.话题的公共性

有网友认为,《非诚勿扰》的伟大之一在于女性话语权的突破,这让长期备受男权压抑中的女性终于扬眉吐气,狠狠地意淫了一把。嘉宾参加节目,不仅是要给场上的男女嘉宾看,也是给场外的观众看。为了引人注目或者至少能引起注目,无论是兴趣爱好的阐述、义正言辞的指责、真实“拜金”的显露,都可能被推到极端,并进而成为一个人的标签。在节目里,人们忽视(节目也没有提供)隐藏在嘉宾背后的可以促进理解的个性故事,更关注嘉宾的言辞表现。这种标签式的话题,把复杂的人性抽离为单一的表述,把观众群分裂成一个个观点的“粉丝”团,对相异观点的不宽容,发展为真实社会中不同群体之间借助媒体尤其是网络媒体展开的口水战。

《非诚勿扰》播出以来,“马诺”、“拜金女”一度成为炙手可热的新闻关键词。用百度搜索“非诚勿扰 马诺”,找到相关网页约4,450,000篇,用时0.003秒。一个人能够吸引几百万网帖,不能不说她已经成为了“公众人物”。

2.话题的争议性

《非诚勿扰》几乎每期都有一个道德方面的争端。节目中拜金女的毫不掩饰,富二代的显摆臭屁,孔雀女的撒娇发嗲,凤凰男的自卑自尊,杭州极品婆婆的农民鄙视等等,无论是否是他们的真实看法,一经电视节目播出,这一切都构成了非常具有看点的娱乐元素。《非诚勿扰》的确抓住了现实生活中的热点话题。

由于不少参与节目的嘉宾都成了“网络红人”,也有网友对选手进行“人肉搜索”,更以此来质疑节目的真实性,对嘉宾的质疑分为参与节目的动机和真实身份两类。嘉宾的参与动机和命运成为受众热烈讨论的话题,犹如一部开放的、未放完的故事片,结局尚未打开,悬念依然还在,情节仍在继续。对嘉宾身份的猜测乃至捕风捉影,似乎又是探秘题材,而节目组适时回应又成为新闻报道的资料和受众下一次激辩谩骂的信源。此外,主持人光头孟非和点评人光头乐嘉与嘉宾之间的唇枪舌战,也增加了话题的冲突性。

3.话题的延展性

这些“非常流行的切合实际的话题”,既是节目所讨论和表达出来的,又是现实社会中纠结在普罗大众心中的痛。节目嘉宾就相关话题发表的观点,往往是类型化的,讨论和交锋难免继续。而节目所制造出的“明星”具有了光环效应,推动受众对嘉宾和评委的观点、嘉宾的命运以及次生话题进行跟踪关注,并形成累积效应。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新闻热搜

 
专题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中国互联网状况》白皮书
>> 详细

各地新闻
北京市发改委有关负责人表示:本市将继续执行现行轨道交通票制票价政策,继续巩固低票价政策优先引导公交出行的积极成果。>> 详细
点击排行
  中央政法委称打黑任务依然繁重 将纳入政绩考核
公安部:国家工作人员使用假牌套牌一律抄告
 
视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