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出生在湖南,却远走异国他乡,在世界的舞台上,以湖南人特有的敢为人先的襟怀求索奋斗。
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来自五湖四海,却在三湘这片热土上挥洒汗水、贡献才智,把“湖南当故乡”开创新的事业与人生。
无论是远走他乡的湖南人,还是在湖南工作、投资创业的海外人士和港澳台同胞,他们都是“湖南人”,与湖南有着无法割舍的情结。在他们的身上,曾经和正在发生许许多多鲜为人知的感人故事。从今天起,本报与省外事侨务办公室联合推出《我与湖南的故事》专栏,讲述他们的成功故事、拼搏经历和对三湘四水浓浓的真情。
本报记者 孙敏坚 通讯员 葛意强
“虽然定居美国已经27年,但我的心却一刻都不曾离开过湖南。”6月17日,看着车水马龙的长沙芙蓉路,回到家乡考察项目的旅美湖南同乡会会长陈泰行,操着一口地道的长沙话深情地说。
花白的头发,微驼的后背,但精神矍铄,声音洪亮,记性极佳。他与记者讲起往昔经历,目光温和,嘴角挂笑,时常沉醉在过去的时光里。
陈泰行1944年出生在湘乡。1961年从长沙工业学校毕业后,他被分配到长沙电表厂担任一名普通电工,每个月领着43元钱的工资,一家5口过着简单而清贫的生活。1982年的一天,为了照顾已移居美国的年迈母亲,陈泰行去了纽约。
当时,索尼公司在纽约的一家工厂正在招工。修理电视、音响、录音机……陈泰行在国内学到的技术马上派上了用场。125美元/周,这对于当时的陈泰行而言,薪水相当丰厚。后来老板把薪水提高到400美元/周,这样,他一干就是10年。
自己安顿后不久,妻儿也到了美国。母亲家的房子不够住,他就在附近租了间小套房,一家人搬了出来。“房子里连张床都没有,我自己就找了几块木板,搭了两张床。”还好,运气不错,半个月后,妻子也在一家制衣厂找到了工作。
后来,夫妻俩靠着积蓄贷款买了一栋三层别墅,这不仅解决了全家的住宿问题,还能出租多余房间收点租金。每个月在支付银行贷款后,居然还有盈余。随后他又接连购买了几处房产,靠着“炒房”所赚,先后创办了制衣厂、加油站等企业,生意像滚雪球一样越做越大。3个儿女也都先后大学毕业,有了自己的工作和生活。
在事业、家庭两得意的陈泰行心中,故乡湖南,依然是他最割舍不下的爱。梦里百转千回,湘音湘韵始终萦绕心头。
在美国的湖南人不算少,陈泰行既不是最有钱的,也不是最有权的,有朋友劝他别“不自量力”,他却憨憨一笑:“无权无钱丝毫不影响我为老乡们出点力,我的家就是所有湖南人在纽约的家,我就是所有湖南人的家里人。”
老乡来美国了,他领到自己家中吃地道的湘菜;同乡失业了,他帮忙联系工作;谁家有个红白喜事,他总是第一个赶去搭把手。日子久了,他在华人圈子里的名声越来越大,更有人说出“有困难、找泰行”的话。
2002年,陈泰行被推选为旅美湖南同乡会会长。同乡会没有资金来源,担任会长也没有工资,但他却常常自己“倒贴”来开联谊年会、组织集体活动、发动赈灾捐款,乐此不疲。
2004年,湖南派意特服饰有限公司总经理姜学军赴美国参加拉斯维加斯国际服装展,不巧的是,随行翻译却临时因签证问题无法一同前往。人生地不熟、语言不通,站在服装展的展厅内,姜学军急得一筹莫展。此时她突然想起了朋友说过的陈泰行会长,试着拨通电话说明情况,陈泰行一口就答应帮忙,当天晚上就登上了从纽约飞往拉斯维加斯的航班,第二天一早就出现在了姜学军面前。找来翻译、介绍朋友、帮忙推销,在陈泰行的协调下,派意特公司出征美国首战告捷,一次就拿回了数百万美元的订单。
“当了7年会长,已在湖南和美国之间跑了几十次。”每次回来,陈泰行都要抽空到长沙的老街老巷走一走,随便找一位街坊,用长沙话“策”上半天。“高楼越来越多了,马路越来越宽了,城市越来越大了,湖南人也越来越洋气了。”陈泰行感叹着湖南日新月异的变化,“发展环境和招商水平也有了质的飞跃,湖南商机无限。”
近些年来,他拉了不少朋友来湖南考察,也达成了一些合作意向。“今年6月初,我们又组织了10多位华商到娄底考察。了解了当地的环境后,有人准备拿出1亿美金投资民生事业建设,相信很快就能达成合作意愿。”陈泰行满怀希冀。
临别前,记者问陈会长的英文水平如何。陈泰行冲着记者直摆手,“我的英语到现在也仅够日常交流。”但他同时也骄傲地说:“但我的湖南话从来不会忘。”
(本文来源:湖南日报)
陈泰行 湖南话 湖南人 炒房 我与湖南的故事 长沙话 派意特 服装展 湘菜 索尼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