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新闻标签: 北京 重庆 大连 福建 广东 广西 海南 黑龙江 河南 湖北 湖南 吉林 江苏 辽宁 四川 山东 上海 陕西 深圳 天津 新疆 云南 浙江
中国在线 > 要闻
滚动新闻

新中国戏剧60年征程

2009-09-22 10:23

新中国的成立,为戏剧发展和衍生提供了一个与过去完全不同的现代社会生态环境,一场从观念到形式的戏剧革命开始生成,中国戏剧揭开了它古老而悠久历史中崭新的一页。

按照社会主义理想概念而重组社会结构的尝试,首先把剧团纳入了整一的事业建制,对以往众多戏曲、话剧和歌舞剧团进行改组重建的结果,是各个城市固定的专业和正规剧院(团)的建立,与之相配套的则是众多高等和中等戏剧学府的成立,以往的巡演方式也被固定地点演出所取代,加强专业化、正规化剧院(团)建设,迅速提高舞台艺术质量,成为时代的要求和从艺者的使命。毛泽东于1956年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激励着戏剧创作发挥出强大的艺术生命力,创作的题材和风格趋于多样化,作品的思想性艺术性显著提高。

在建设正规剧场艺术的不懈努力下,话剧界深入学习苏联戏剧大师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表演体系,强调演员对生活真实的心理体验,严格的导演制开始确立,促进了舞台艺术整体水平的迅速提升,同时注重话剧的民族化探索,强调向中国百姓的审美口味靠拢。话剧和歌剧、舞剧创作延续并张扬了战争年代的激情,一大批集中表现艰苦卓绝革命战争和热火朝天新生活的作品涌现出来,如《战斗里成长》、《万水千山》、《丰收之后》、《青松岭》等。老剧作家老舍的创造力发挥到了顶峰,他的《茶馆》作为现实主义与民族化相结合的艺术精品,成为举世公认的新中国前期话剧代表作。而首先整肃了舞台和剧场的戏曲则在“推陈出新、去芜存精”思想和“三并举”方针指导下开展了大规模的整理改编和创新工作,从戏子到艺术家的身份转换极大鼓舞了戏曲工作者的创造热情,在重塑舞台形象尤其是以传统样式表现现代生活方面作出卓有成效的努力,一时作品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如整理改编传统戏的京剧《杨门女将》等,新编古代戏的越剧《红楼梦》等,现代戏的评剧《刘巧儿》等,描画了丰富的时代画卷。

然而,戏剧发展也经历了曲折。随着以阶级斗争为纲不断加剧,将戏剧舞台简单等同于宣传阵地的惯性思维,导致众多公式化、概念化的作品充斥舞台,也导致戏剧表现力和舞台生命力的严重萎缩。这种“左”的创作思潮的影响,在“文革”前期逐步掀起“高潮”,戏剧大批判的势头开始翻滚,以至于一些现代京剧被极度拔高封为“革命样板戏”,享受到至高无上的殊荣,它们背后掩盖的却是戏剧界从创作到队伍甚至到个体人身的万木肃杀、百花凋零。

新时期的拨乱反正,使得时代得以反省以往的曲折坎坷及其根源,人性的再次启蒙开启了一个回归理性的阶段,中国戏剧从此进入了新的年轮期。随着整个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转型与开放,社会变革深刻而有力地进行,社会的文化环境和观念环境开始日渐走向宽松和谐,戏剧生态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新的时代氛围和新的社会需求,促使人们的戏剧观念不断拓展,在思想观念层面追求深入人生意识和人的内在精神,在舞台观念层面追求多种呈现方式和表达方式,成为戏剧反思与突破的方向。随着国门洞开,西方戏剧实验之风刮入中国剧坛,戏剧观的多样性选择强劲冲击着长期定于写实一尊的舞台模式,于是一个激荡昂扬的探索时代到来。话剧开始打破旧有范式,使用新颖的时空切割方法、灵动的换场形式、象征性的舞台表现手法,引来舞台变革的大潮,其丰硕果实是出现了《狗儿爷涅槃》这样穿透历史时空和人的精神层面的时代性力作,以及《中国梦》、《桑树坪纪事》这样“写意戏剧”的优秀导演之作。戏曲创作则逐渐深入到现代意识,既推出了具有时代思考力的剧目如《新亭泪》、《秋风辞》等,也有舞台形式引起人们极大兴趣的探索剧如川剧《潘金莲》、湘剧《山鬼》、淮剧《洪荒大裂变》等,更有将自身丰富的表演程式与现代舞台技术焊接、实现了古老传统现代转换的剧目如京剧《徐九经升官记》、湖南花鼓戏《八品官》等,它们共同推动着戏曲的时代步伐。经过沉淀之后,戏曲的舞台成熟感骤然增强,京剧《曹操与杨修》、川剧《变脸》都带给人以完美的舞台形式感。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朝向市场经济状态的进一步转化,大众文化与市民娱乐冲击了戏剧舞台,而脱离市场经营方式的戏剧院团,则在社会转轨中迅速滑落到破产边缘。为固守阵地,戏剧人进行了舞台方式和经营方式的不懈探索,实验戏剧、先锋戏剧、小剧场戏剧、商业戏剧、白领戏剧各显其能,戏剧舞台呈现出多元共存的局面。戏剧的舞台形式在这种经验积累中逐渐发生变化,在注重于剧场性的同时,一边继续延伸探索的趋势,一边开始对写实手法和主流价值观的回归。现代派戏剧因素注入舞台引起的表达方式变革,催生了一批意蕴含量和形式含量更为繁复深广的话剧剧目,《死水微澜》、《生死场》等剧目以全新的面貌出现于舞台,新写实手法的作品如《地质师》、《“厄尔尼诺”报告》等亦硕果累累。舞台技术装置的新型发展和突破旧程式的尝试,逐渐将戏曲推向一个既沉雄醇厚、又瑰丽多姿的阶段,一批成功剧目如采茶戏《山歌情》、川剧《金子》、京剧《骆驼祥子》等的出现,标志着这一古老舞台艺术正在焕发出新的青春光焰。

21世纪以来,戏剧的舞台艺术综合能力得到极大提高与加强,在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上、在舞台的完满程度与完整表意上、在对舞台空间的最大发掘与利用上,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戏剧创作生机勃勃,创作思维健康活跃,新的作品不断涌现,其内容涵盖面宽、包罗广泛,从直接反映社会改革的现实题材到展示民族优秀精神传统的历史题材,从革命历史题材到儿童题材,都有杰构佳作出现。话剧《矸子山》、《农民》、《郭双印连他乡党》、《立秋》、《秀才与刽子手》、《霸王歌行》都十分引人注目,甬剧《典妻》、梨园戏《董生与李氏》、豫剧《程婴救孤》、昆剧《公孙子都》、京剧《华子良》、荆州花鼓戏《十二月等郎》,色彩斑斓摇曳多姿。戏剧塑造人物形象的能力登上了一个新的历史平台,戏剧形式和风格多样、百花齐放,一个多元化戏剧观念支配下五彩缤纷的舞台局面已经出现,而创造完美的舞台艺术品则成为一致的时代性追求。经历了体制机制变革的阵痛之后,新型戏剧运作模式正在露形,都市独立制作人的活跃,新式剧场经营手段的出现,民间市场的激活和乡间剧团雨后春笋一样崛起,表明单一的戏剧运营机制已改换成多元。这一切共同结构出一个标志:随着社会转型和戏剧转型的深入,戏剧原生的生命力正在恢复,戏剧的内在活力正在被激发出来。尽管在进一步完善市场化、探讨艺术个性方面,戏剧还有许多路要走,但它已经逐步显现出欣欣向荣的态势。

编辑:宁波 来源:人民日报(廖奔 刘彦君)

中国日报网中国在线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中国在线: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中国在线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663、8488356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