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新闻标签: 北京 重庆 大连 福建 广东 广西 海南 黑龙江 河南 湖北 湖南 吉林 江苏 辽宁 四川 山东 上海 陕西 深圳 天津 新疆 云南 浙江
中国在线 > 经济强国
滚动新闻

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 重大比例日趋协调

2009-09-10 10:17

新中国成立以来,经济总量实际增长77倍引人注目,与之伴随的是经济结构的不断优化升级和重大比例关系的日趋协调,构筑了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坚实基础。

国家统计局9日发布新中国成立60周年系列报告之三,以一系列翔实的数据表明,60年来,我国产业结构、所有制结构、分配结构以及城乡和区域结构在不断调整中实现了一系列重大突破。

产业结构实现了由以农业为主向三次产业协同发展的转变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农业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达51%,农业劳动力占全部劳动力的83.5%,经济结构基本上处于以农业为主的阶段。

国家统计局报告指出,60年来,中央一直十分重视三次产业协调发展问题,在不放松农业的同时,大力促进工业和服务业的快速发展,三次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

1952年至2008年,我国农业占GDP比重由51%持续下降至11.3%,第二产业占比由20.8%逐步升至48.6%,第三产业占比由28.2%升至40.1%。三次产业协同发展的基本格局已经初步形成。

农业生产内部结构显著调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中,农业占比由1952年的85.9%下降为2008年的48.4%,林、牧、渔业占比相应上升。农产品品质结构大为改善。农业生产区域布局明显优化。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一辆汽车、一架飞机都不能造。经过60年建设,联合国产业分类中所列的全部工业门类我国都有,从以轻工业为主、重工业为辅,转向轻、重工业基本协调,“中国制造”的国际竞争力显著提高。

服务业结构基本实现由以传统服务业为主到传统服务业与现代服务业共同发展转变。2008年,金融业占服务业比重为14%,比1978年上升6.1个百分点。

分配结构从平均主义转向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收入分配关系百姓切身利益,收入分配结构是经济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前,由于长期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分配上呈现单一化、固定化和平均化的特点,“企业吃国家大锅饭”、“职工吃企业大锅饭”问题普遍存在。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把分配关系作为改革的突破口,对分配关系和分配政策作了重大调整,激发了企业和群众的积极性。

国家、企业和居民三者的初次分配关系从1978年的33.9%、11.1%和55%变为2007年的24.1%、18.4%和57.5%。国家收入比重下降了9.8个百分点,企业收入比重上升了7.3个百分点,居民收入比重上升了2.5个百分点。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逐步形成。2008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收入中,工薪收入占比由1978年的92.6%降为66.2%,财产性收入占2.3%。工资性收入逐渐成为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2008年工资性收入占农民纯收入38.9%。同时,社会保障制度不断完善。

所有制结构从单一公有制经济转向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改革开放前,我国全民所有制经济和集体所有制经济占绝对优势。1978年,公有制经济在全国工业总产值中所占的比重达到100%。

国家统计局报告说,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及所有制理论认识的重大飞跃,非公经济的地位逐步确立,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关键领域,国有资本集中度提高,主导地位突出。目前,中央企业80%以上的资产集中在石油石化、电力、国防、通信、运输、矿业、冶金、机械等领域。新的公有制实现形式,如合作经济、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和各种混合所有制经济等不断涌现。

非公经济得到迅速发展。从数量看,2007年在规模以上工业中,非公企业数量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90%;从产值看,规模以上非公企业工业总产值占比为68%。

城乡结构从城乡分割转向城乡统筹协调发展

国家统计局报告说,改革开放前,城乡之间处于严格的分割状况。改革开放以后,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促进了城乡经济相互交融,新农村建设的扎实推进对逐步缩小城乡差距发挥了重要作用。

城镇化水平显著提高。1949年至2007年,我国城市数量由132个发展到655个,其中,辖区人口在200万以上的城市由3个增加至36个。大量的乡村人口由农村向城市转移。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由1949年的10.6%上升到2008年的45.7%。

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新格局正在逐步形成。我国农村公路里程由1978年的59.6万公里增加到2008年的324.4万公里。移动电话和计算机等信息化设备在农村普及的速度明显加快。长期存在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正在逐步改变。

区域结构从不协调转向各具优势协调发展

报告指出,新中国成立初期到改革开放前,我国工业布局着力由沿海向内地推进。改革开放后,按照“两个大局”的战略构想,实现了东部沿海地区率先发展。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央相继作出了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等一系列重大决策,区域间共同繁荣、协调发展的局面已经形成。

东部沿海地区得到长足发展,成为带动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核心区。2008年,东部地区GDP占全国54.3%,比1978年上升了10.9个百分点。同时,在体制创新、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升级、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等方面,也走在全国的前列。

中西部及东北地区后劲十足,近年来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均接近或快于东部地区。从GDP增速看,差距在逐步缩小。1999年至2008年,中部地区GDP平均增长11.2%,西部地区增长11.4%,东北三省增长11.2%,东部地区增长12.3%。

近年来,中央财政对中西部地区的转移支付规模逐年扩大,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取得明显成效。

国家统计局报告最后指出,目前我国经济结构性矛盾仍然非常突出,农业基础薄弱,工业素质不高,服务业发展滞后;城乡、区域以及居民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的格局尚未根本扭转,结构调整的任务依然十分艰巨。要牢牢把握好结构调整这条主线,以结构调整推动经济发展,在经济发展中加快结构调整。

编辑:宁波 来源:新华网(记者 刘铮 周英峰)

中国日报网中国在线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中国在线: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中国在线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663、8488356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