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新闻标签: 北京 重庆 大连 福建 广东 广西 海南 黑龙江 河南 湖北 湖南 吉林 江苏 辽宁 四川 山东 上海 陕西 深圳 天津 新疆 云南 浙江
中国在线 > 施政建国
滚动新闻

中国在破解世界性难题中前进

2009-09-04 08:56

探寻人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处之道:60年来,中国确立并坚持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国策;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中国踏上“绿色崛起”之路

一条玉带般清澈的溪水穿过古滇国的一座小城,于是有了今天的云南小城“玉溪”。

年近七旬的曾大爷回忆起上世纪50年代的玉溪河,那是一条亮汪汪的河流。“夏天跳进河里,清凉的河水浸透身体,劳累顿时就不见了。”

河水静静地流淌,转眼进入上世纪70年代,玉溪这座小城市迎来了快速发展的时期,然而那时只顾得上抓生产,人们还没有环保意识,沿岸工厂将工业废水排放到河中……“老玉溪人”儿时在河里捉鱼摸虾的情景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一条令人厌恶的臭水沟。

直到3年前,在“生态立市”的战略指导下,玉溪河得以整治。“前溪花满草满,隔岸云宽水宽”的昔日景象重现。

玉溪河的变迁,是新中国成立以来许多地方经济发展与生态变化交互作用的一个缩影。

人口资源环境,是一个国家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对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这一问题更为关键。

“不涸泽而渔,不焚林而猎”。在一片废墟上诞生的新中国,不保护自然环境,是难以富强和发展的。

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领导人在新中国成立后,就对保护自然环境给予高度重视。

上世纪50年代中期,毛泽东就曾号召“绿化祖国”“实行大地园林化”。不过,由于人口增加迅速,伴随大规模的建设开发活动,上世纪50年代后,砍林伐木一时成风。

1966年,周恩来在总结经济中出现的生态破坏问题时曾痛心表示:“治水治错了,树砍多了,下一代人也要说你。”

不过,在人口和资源的尖锐矛盾下,多年来,生态环境总体保护形势十分严峻。特别是在改革开放后,伴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我国生态环境整体机能呈现较为严重下降。

前些年频频来袭的沙尘暴,淮河、松花江、太湖等诸多以“水美”著称的河流、湖泊的“水污染”事件……一桩桩触目惊心的环境恶化事例,分明是自然界给我们敲响的警钟!

英国的《经济学家》曾撰文指出:1978年至2007年的29年间,中国经济年均增长9.77%。但是中国还需要在生态环境方面创造环保奇迹,才能成为真正的中国发展奇迹。

“归根到底,过去我们走的是一条粗放式增长之路,资源短缺、环境恶化已日益突出。我们根本的问题还是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说。

以近年来热衷兴建的高耗能电解铝行业为例,吴敬琏算了一笔账:企业表面赚了钱,但算上国家补贴的优惠电价,国民财富实际上是净损失,而且环境污染成本还没有算进去。

我国是世界上的资源大国之一,但各类资源的人均占有量远远低于世界人均水平,特别是森林、耕地、淡水、石油、天然气、铁矿等对经济长期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的资源。

胡鞍钢认为,中国正以历史上最脆弱的生态环境承载着历史上最多的人口,担负着历史上最空前的资源消耗和经济活动,面临着历史上最为突出的生态环境挑战。

经济增速负8.1%,作为全国今年一季度唯一负增长的省份,资源能源大省山西成为当下社会关注的焦点。

凭借丰富的资源优势,山西曾在2001年至2007年间连续7年保持两位数增长。但严重的环境污染为资源高度依赖和单一粗放增长方式频频亮起“红灯”。

在山西的很多城市,白天少有蓝天白云,黑夜少有月亮星星,湛蓝的天空和新鲜的空气成为市民们渴求的“奢侈品”。而国际金融危机来临之时,多年的结构性矛盾及其弊端更加暴露无遗。

痛定思痛。在负增长的背景下,山西毅然做出了“黑”转“绿”的抉择:立志要推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摈弃“污染的GDP”。

山西转变发展方式的“阵痛”折射出中国在谋求科学发展道路上的必然经历。

“无论是历史的教训,还是现实之需,我们都必须摆脱和抛弃黑色发展之路,寻求绿色发展之路。”胡鞍钢说。

从限制高能耗、高污染企业上项目、到动用“区域限批”行政手段发布“环保警示”、再到力度更大的“绿色金融政策”,近年来,一轮又一轮的“环保风暴”彰显出中国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的力度。

面向未来,中国正以更加自觉、主动的姿态迎接“低碳经济”时代的到来:

——在“十一五”规划中,设定了5年内“单位GDP能耗降低20%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的节能减排约束性目标。

——《2009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提出了2020年的发展目标:单位GDP能耗比2005年降低40%至60%,单位GDP的二氧化碳排放降低50%左右。

——今年上半年提出加大扶持新能源和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的新举措,力争使其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

一个个目标,一项项措施,显示出中国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决心和信心。

在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之际,中国前所未有地在城乡建筑中推广使用太阳能,更多国家补贴的新能源汽车进入北京、上海等13个城市,1.5亿只节能灯推广计划深入千家万户,就连为迎接国庆大典装扮一新的正阳门城楼也将夜景照明设备全部更换为节能灯……

历史昭示未来。坚持科学发展,做出绿色贡献,这是一条中国和平发展的必由之路。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中国日报网中国在线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中国在线: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中国在线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663、8488356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