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乡土:袁松松的致富之路

2012-06-26 21:30:43 来源:中国日报网
打印文章   发送给我好友

在成千上万的农民工涌向城市的时候,34的袁松松却从城市回到农村。2008年底,他辞去了广东省深圳市公安局光明分局的文秘工作,返回家乡。

袁松松说:“像我一样的农民在城里找一个体面的工作非常不容易,但我还是渴望通过自己的努力种粮致富。”

袁松松做出这个决定并不是心血来潮的意识冲动,他相信,只要走对了方向,农业是一定可以成为致富之路。

1997年高中毕业以后,袁松松服了三年的兵役。2000年,他复员之后和其他农民工一样,去厦门﹑深圳等大城市闯荡,尝试过很多工作,比如工厂工人和保安。

即便在城市里工作,他始终心系农村的发展。他说:“年轻的农民很少愿意留在农村。荒着那么多地没人种实在太可惜了。”

2004年,他在报纸上读到一篇文章,报道“中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研究成果。这篇文章给了他很大的启发,袁松松开始写信给袁隆平并向他寻求建议。他说:“袁隆平为解决中国粮食短缺的问题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在改善农村农业现状方面,他也一定可以发挥重大作用。”

2008年,袁松松受邀参加了中央电视台的一档谈话节目。在节目中,他与袁隆平和其它农业专家及农民代表们探讨了中国农村的现状。之后,他向袁隆平表达了将杂交水稻品种引入家乡并建立农业生产基地的想法。

袁隆平的鼓励加强了他回乡的信念,而江西省省委书记苏荣的电话则帮他下了回乡的决心。

袁松松曾给苏荣书记写信,信里写了他对农村现状的担忧,并向苏书记询问政府扶植农业生产的相关政策。

袁松松说,让他吃惊的是一个星期之后就接到了苏书记的电话。在电话里,苏书记说江西是产粮大省,鼓励他回乡种粮,今后政府的粮食扶助力度会更大。

2008年底,袁松松与妻子和女儿回到了父母耕耘了几十年的土地。

父亲袁福生说:“尽管种地可以挣钱,可是这比坐办公室要辛苦多了呀。”

即便这么说,56岁的袁福生和妻子还是帮助儿子去耕耘家里的300亩地。

为了节省时间,袁松松在田边搭了帐篷,白天种地,晚上就住在帐篷里。辛苦的劳动带来了丰收,但是成本过高让利润并不尽如人意。

袁松松解释说:“年轻的劳动力都到城里去了,所以在农村雇人劳动人工费很贵。如果生产规模不够大,购买农资的价格就压不下来。”

这时,袁松松产生了通过组织合作社来降低成本和提高利润率的想法。

2010年时,他成立了九隆种粮专业合作社,如今已经发展了500多户农户,覆盖了景德镇,九江和上饶等地。

劝说农户加入合作社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他说:“这需要极大的耐心。许多农民不相信合作社的好处,担心被控制被利用。”

46岁的詹仁辉是最早加入合作社的农民之一。他说:“其实开始我也不相信他,但他一次次地向我解释合作的好处,我同意试一试,没想到能用低很多的价格买到化肥。”

袁松松意识到新时代农业的发展需要更多年轻人。他说:“我愿意成为一个职业农民,这才是我真正的价值所在。” 

(来源:中国日报网 作者 中国日报记者 杨光 编辑:王菁)

编辑: 王菁 标签: 乡土 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