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在线 >聚焦中国>专题>温家宝访日>除怨
中日僵局解读之一:国家实力变迁下的自然碰撞

[ 2007-04-10 09:39 ]

 

中国日报网环球在线消息:任何一次风声的变化,都会引来有关中日关系的各种分析与揣测。继日本首相安倍晋三2006年访华被称作“破冰之旅”后,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事隔5个月在出席人大记者招待会时称,他希望4月份对日本的访问是一次“融冰之旅”。

“冰”,是自2001年以来评论界在形容中日关系时出现频率最高的词。这个词的准确性,从政府间高层交往到民意调查结果,都可以一一得以验证。高官层面,中国总理已有7年没有踏上日本列岛,日本前首相小泉纯一郎在“8·15”最敏感时期参拜靖国神社;民调层面,对对方国家“感到亲切”的两国国民比例逐年下降,网民摩擦此起彼伏。

中日两国关系,似乎就像一条布满机关的暗道,一按动“消息”,纷纷射出的箭驽便会将对面墙壁扎得体无完肤。在两国正式建交的35年内,究竟发生了什么,让这条本该是友好合作的路变得起伏波折?

●“坚冰”是发展中的自然碰撞

冷战的结束,意味着中日共同战略对手的消失,两国关系进入“世界中的中日关系”层面。中国作为一个新兴大国走上一条高速发展的道路,综合国力日益提高,在世界和东亚地区的影响力不断增强;日本在原有“经济强国”梦想实现的基础上,出现了以“普通国家”为旗号的大国化战略取向,正在着手准备成为政治与军事大国。两个邻国在各自的崛起道路上,无疑存在着不可避免的摩擦。

席卷日本国内的民族主义思潮助燃了现实中的摩擦。2000年以后,日本国内右倾思潮重新占据主导地位,直接导致其对外政策,特别是对华政策的强硬化倒退。日本主张放弃在大国制定的框架内执行“外向协调型”外交战略,走注重国家利益现实的“内向型”外交道路,强调日本外交的独立性、自主性和积极扩张性,突出了民族主义的膨胀。一个“日本版单边主义”的内外政策风格逐渐显现。

“政治赶超”与“和平发展”、“主导东亚”与“平等合作”这两对内政外交的矛盾,让中日在崛起的道路上开始摩擦,两国一次次的战略碰撞让“冰层”结得越来越厚。

●“僵局”的根本诱因是思潮问题

那么,国家战略摩擦是否就是中日僵局的最根本原因?

中国社科院日本研究所金熙德教授肯定了这一原因,却并不认为根源在于此。“日本对中国竞争意识骤然间加强。国力对比出现结构性竞争关系是诱因,但不是最主要的原因”,他在电话里对记者表示。金熙德称,2001年后,日本国内政治总体右倾化,主张和睦相处的左翼势力已然衰落。因此,随着自民党内平衡关系打破,对右翼势力的钳制力量在逐渐减弱,对华强硬派占据了上风。

清华大学国际问题研究所刘江永教授也持有同样的观点——“日本政治格局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右倾化政治思潮导致其在两国关系政策上倒退,之前达成的原则没有很好遵守。”

与此同时,两个教授都认为中日战略摩擦确实存在,东海问题、钓鱼岛争端、台海政局等等若干引发僵持局面矛盾尚未解决,和两国发展中的战略问题犬牙交错,形成了“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的政治局面。

● 肯定值得肯定的,批评值得批评的

刘江永教授在电话中反复强调,虽然日本国内右倾势力和思潮是中日僵局形成的根源,但不能否认的是,持有这一倾向的人仍是日本国内的“少数派”。“在日本,也有很多人极力反对右翼势力,讨厌他们”,他说,“我们不能全盘否定日本方面在维护中日友好关系上的努力”。

金熙德也指出,中日“坚冰”的形成确实与两国国内舆论倾向变化有关,如日本右翼势力及右倾文人操纵媒体报道,让普通民众对中国产生了误解。但两国民间交流的持续和学术界澄明利害的努力,仍然不能予以抹杀。

(王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