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在线 >聚焦中国>中国声音>其他
从“江泽民出访纪实”透视中国外交文化

[ 2006-08-22 14:15 ]

 

环球在线消息:外交文化现象悄然应运而兴,“江泽民出访纪实”一书就是外交文化在我国已经形成和兴起的重要标志。对此我们应该敏感地察觉和抓住这一历史现象,利用这一契机有意识地和自觉地大力打造我国的外交文化,使其进一步发展,产生更大的国内外影响,为我国当前的与长远的外交和经济建设中心任务服务。

《为了世界更美好——江泽民出访纪实》一书出版了,该书把江泽民同志担任党和国家最高领导期间的109次出访和重大外交活动集大成,极具知识性、可读性和收藏性。元首外交历来具有重要作用,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甚至是决定性的影响。在当代外交实践中,元首外交越来越频繁、越来越突出、越来越重要。把一国元首在任职期间的所有出访和重大对外活动集中撰写成为一本书出版,恐怕并不多见,也许还没有过,可以说是我们的一个创造。该书的面世是我国出版界的一件大事。

不过,在笔者看来,出版这本书更为重要的意义是,它标志着我国外交文化的勃然兴起。之前的《外交十记》已给我们带来了外交文化兴起的重要信息。这些年来,北京、四川、上海、山西、河北等地的出版社、出版集团竟相出版有关外交的书籍包括系列丛书,南方广播影视传媒集团、广东电视台等策划的大型电视系列片《中国外交官纪实》已在京开机。更不要说本社多年来所出版的关于毛泽东、周恩来外交思想和实践的著作、《中国外交》、《中国外交辞典》、《世界外交大辞典》、《国际关系史》(10卷本)、《当代中国外交》、外交史、外交人物传记等有关外交的书籍了。事实上,外交已成了一些社会科学研究单位、高等院校、新闻媒体、出版单位的热门题目,而且正在或已经形成一种氛围、风尚和舆论圈,有关外交的研讨会、论坛、栏目、专访、系列丛书等层出不穷,不仅不少专门研究外交和国际问题的学者积极出版本人的著作,连一些其他方面的作者、记者也都热中于采访中国或外国的在职或离退休的政要、大使及高级外交官,积极策划、撰写和出版、发表有关外交的书籍和文章。由于国内各界包括普通老百姓越来越关注外交,所以这方面的读者群在不断扩大。这还与我国的开放程度越来越高,国际交往越来越多,人们对外交、国际问题的兴趣越来越浓大有关系。就这样,外交文化现象悄然应运而兴,“江泽民出访纪实”一书就是外交文化在我国已经形成和兴起的最重要标志。对此我们应该敏感地察觉和抓住这一历史现象,利用这一契机有意识地和自觉地大力打造我国的外交文化,使其进一步发展,产生更大的国内外影响,为我国当前的与长远的外交和经济建设中心任务服务。

·何谓外交文化

外交文化的说法似乎很陌生,这个说法成立不成立?我认为是成立的,因为现在说这个文化那个文化的多得很,民族文化、西方文化、东方文化、宗教文化、建筑文化、饮食文化、企业文化、机关文化,等等,数都数不清,连酒、茶都早已成为一种文化,外交是件大事,为什么就不可以说外交文化?外交是古今中外普遍存在的人类社会重大活动,肯定能构成一种文化现象,所以我们完全可以树起外交文化这面旗帜,我们世知社就是要高举这面大旗。

但到底什么是外交文化,如何给它下定义,这是件麻烦的事情。查一查辞书关于文化的解释就知道,广义的文化含义很宽,指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所获得的物质、精神的生产能力和创造的物质、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文化定义是指精神生产能力和精神财富。有人做过统计,关于文化的定义就有160多个,这都是专家、学者、教授、社会科学家们的功劳,由此看来如果请他们去给外交文化下个定义就复杂了,因此我们不必像他们那样过日子,非要给外交文化下个准确的定义不可。但不给外交文化提出个说法似乎又不行,咱们不妨照葫芦画瓢,学学专家、学者、教授、社会学家的样子,把那些所有在人类外交实践过程中所获得的物质、精神生产能力和所创造的物质、精神财富的总和称为外交文化,狭义的外交文化定义是指在外交实践过程中的精神生产能力和精神财富。这么说还是充满了学术气,显得有些抽象,让我们这些普通人不好琢磨,不妨再说白些,我们世知社所做的事情就是打造外交文化,例如,我们出版的所有古今中外关于外交史、外交活动、外交人物、外交热点的书籍,关于国际交往、国际问题、世界形势、国际人物、国际公法、国际私法、国际惯例的著作,关于世界各国的知识介绍,关于我国的外交实践、历史教训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外交政策、成就、理论创建的著作,如此等等,都是外交文化的体现和成果。

·提出打造外交文化正合时宜

当今的时代已非往常的时代,当今的人已非往常的人,当今的外交已非往常的外交。想当年,只要有毛主席、周总理在,外交上的事一呼百应,说一不二,全国一个声音、一个步调,老百姓没有说什么的。现在可不一样了:第一,老百姓认为外交不再仅仅是国家领导人和外交部的事,他们要关心、要关注、要议论、要参乎,关键时候他们还要出来说说话,到街头表达表达,不能说他们这样做有什么不对;第二,外交部除了天天要同外国人打交道外,还必须同国内的同胞们时不时地对对话,也就是说外交部不但要搞外交,还需要搞“内交”。在这种情况下,世知社用自己的刊物和书籍架起官方和民间的桥梁,是大有可为的。有些事外交部想让老百姓了解,好,除了外交官们直面老百姓外,可以把世知社作为一个窗口,把世知社出版的书刊拿给他们看,如果还不满足就策划出些新书新文章。各级外交官对外已忙得不亦乐乎,确实很难再抽出更多时间来面对国内的同胞,或者有些只能含蓄的话外交官们不方便直说,不妨发挥发挥世知社的作用,动动世知社的嘴巴。老百姓想就外交说说话,好,世知社有言论阵地,请在上面发表吧;专家、学者、老百姓想出版与外交有关的书,请同世知社联系吧;想知道或多了解一些外国的事,世知社同样可以效劳,给大家策划、组织、寻找和出版这样的书。如此等等,在外交文化的大旗下,官方、民间、出版社共建和谐社会,可以各得其所,各尽所能,各取所需,何乐而不为。

就外交工作本身的需要来说,现在提出打造外交文化同样是合乎时宜的。与我国的各位外交大员忙着在谈判桌上、会客室里、宴会席间、国际会议大厅里折冲樽俎的同时,还必须拿出一批出版物,配合他们的工作,这是改革开放以来越来越明显的现象。现在硬实力、软实力的说法很盛行,那我们不妨来作个比喻,如果我们可以把外交官们在第一线的工作及其成效看成是外交的硬实力,而我们出版的这些有关外交的书刊、纪念物、画册等等及其产生的影响,就是外交上的软实力。现在各国越来越重视配合其外交的文化活动,多搞一些能与外交相呼应的吸引人的出版物就是配合外交的重要文化活动之一。现在我们常常同外国或地区、国际组织搞各种活动,如果我们能配合出版一些有关双方关系的出版物,就非常合时宜和特别受欢迎。如果我们能围绕我国面临的外交要题和难题发表出版有关的历史演变、背景资料、学者专家有深度有前瞻性的研究文章和书籍,肯定对我们的外交工作会有帮助,对公众观察问题会有帮助。特别是在外交理论方面,周恩来总理在建国初期就提出要创建我们新中国自己独特的外交理论,应该说我国在这方面已有许多创造和贡献,现在我们有必要对此好好研究、总结,并将成果出版公之于世。总之,当我们有了外交文化这种观念、打出外交文化的大旗之后,就可以把围绕外交的出版工作搞得有声有色,使我们源自外交、用之外交的那些书籍具有了不同于一般书籍的特殊的重要的深刻的含义,使这些出版物起到了一般出版物起不到的作用,这对我们国家和我们的外交是一件极好的事,也使我们世知社的工作上升到一个新层次。

还有一种情况我们必须给予足够重视,那就是与西方主要国家多如牛毛的关于外交和国际问题的研究机构、专家和舆论工具比,与他们充斥全球的关于外交和国际问题的文章和书籍比,我们中国在这方面的机构、专家、舆论工具、文章、著作是多了还是少了?我们在世界上的声音比他们是高了还是低了?差距是明显的,我们是弱者。我们中国的经济发展了,外交越来越活跃了,在世界上的影响越来越大了,但如果没有外交文化方面的跟进,拿不出具有说服力的外交理论和著作,没有一个强大的外交舆论环境,将是个很大的欠缺。仅从这一点来说,提出打造外交文化,大力加强这方面的工作,完全是一件非常有意义、非常重要的事情。

·靠谁打造外交文化

我们国家的领导人,我们的外交部长和其他各部领导和各省市领导,我们久经考验的外交官队伍和各部门各地方的外事工作人员,各界人士和全国人民,共同创造了我们今天的外交辉煌,我国的外交越来越精彩,越来越丰富。我国老百姓现在越来越关注外交了,他们为我国的外交加油、撑腰,是我国外交的强大后盾。但老百姓代替不了研究机构和专家、学者,因此一大批打造外交文化的研究机构和人才是必要的。可喜的是,这样的机构和人才正在不断地涌现和加强,这是我国走向世界走向强大必做的事情。领导人、老百姓和专家、学者在打造外交文化上缺一不可,必须由全国各方共同打造外交文化。

而出版界又具有独特的不可取代的作用,离开出版界,打造外交文化就会成为不可想像的事情。我们这个世知社就是专门打造外交文化的,建国后本社始终是做这件事的。当然,很多出版社都会做这样的事情,一两个、少数几个出版社是包办不了外交文化这件大事的,但与此同时也应该承认,其他的出版社都有他们自己的分工,有他们自己的其他事情,惟独世知社是专门做这件事情的。全国573家出版社中有哪一家敢说他们是专门为外交服务的呢?只有世知社一家敢吹这个牛。不然,为什么过去几十年外交部要主管这么一个出版社?为什么当年外交部专门给中央打报告,要求把世知社划归外交部领导?

·应把打造外交文化作为大事抓好

重视外交文化,把出版有关外交的书刊作为一件重大事情办好,应该成为各级领导、专门机构和有志于此的作家、编辑、出版者脑子里常想的一件大事。外交是外交文化的核心和灵魂,外交部是外交文化的掌门人,只有外交部重视这件事,局面才会豁然开朗。中国的外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外交、古往今来的中国外交家,对出版社来说是个采之不尽取之不竭的巨大金矿和宝库。还有,值得出版的世界上其他国家外交中值得借鉴和研究的东西同样多得很。这难道不需要一个出版社专门出版这方面的书籍吗?说大了这都是在继承、发掘和丰富整个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只不过我们有些同志的观念还没有转变,一说写与外交有关的书和文章他们就立即紧张起来,生怕触及敏感问题,生怕泄密,生怕干扰了我们正在进行的外交。是的,一定要小心,对外交上的敏感问题不能胡说八道,机密一定不能泄露,国家正在进行的外交自有奥妙之处。关于这些,国家有规定,编辑、出版社必须把好关。但为什么有关同志不好好想一想,当今世界对话语权的争夺越来越激烈,我们不使用话语权人家要使用,人家铺天盖地地在那里说东道西,把很多是我们有理的事也说得我们没有理,我们为什么还在那里不说、不会说、不敢说呢?请看上面列举的那些书和很多我社出版的书、刊和发表的文章,在敏感问题上,在机密问题上,在目前正在进行的外交问题上,不是处理得很好吗?不说是金、少说是银、多说必错的时代已经不再了。丢掉不必要的顾虑,提高一下我们的自信心和我们的本领,把我们的金矿和宝库好好开发开发,必对我国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先进文化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大有好处,必对开展我国的外交、扩大我国的影响、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应对污蔑我们的这个论那个论大有好处。面对胡说八道的“中国威胁论”,我们为什么不可以出一套“中国形象系列工程丛书”,把一个真实的中国展现在全世界人民面前呢?为了揭穿中国在非洲实行新殖民主义的谰言,为什么不用出版物把自古以来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在非洲的所作所为告诉世人呢?诸如此类的事情何其多,我们该说的何其多,做好这种事情该具有何等重要的意义!

·如何打造外交文化

应该说外交文化是早已存在的事物,只是我们尚未有意识地这么说、更没有很好地去总结和认识罢了。在天下大势日新月异,热点问题接连不断,世界外交舞台纵横捭阖的今天,该如何打造和运用外交文化是件很值得认真研究的事。我认为应做好以下事项:

首先,全国上下特别是有关领导和部门应明确、树立和重视外交文化的观念及其作用,它是外交舞台上围绕、配合、烘托演员特别是主角演出的背景、灯光、配乐、伴奏、伴唱,乃至观众的强烈反映、热烈掌声、感情共鸣,都可以使演员特别是主角的演出获得巨大成功,达到最好的效果。

其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已半个多世纪了,我们在外交上的成功和辉煌是举世公认的,我们在外交理论上的建树是了不起的,但我们总结和研究很不够,出版物不多。现在应该组织力量和调动人员对新中国的外交历程加以回顾和总结,应该策划出版高质量的系列书籍,撰写可以公开发表的文章和书籍,包括鼓励和充分利用离退休人员,撰写他们亲身经历的重大外交事件,给后代留下宝贵遗产,对外用来宣传,对内为人民提供优秀的精神食粮,为当前的外交提供参考。

其三,培育有志于外交文化的写作队伍,同社会上研究外交和国际问题的机构和专家、学者建立广泛的联系,同写作这方面文章和书籍的作者建立广泛的联系,同有志于外交和国际问题研究的业余爱好者建立广泛联系,同国外有名的机构和作者建立广泛联系,充分利用我国和外国的社会资源,力争多出有关外交文化的好书好文章。

其四,外交部辖下的国际关系研究所、外交学院、中国国际问题研究基金会、前外交官联谊会、外交笔会等就是宝贵的资源,就是打造外交文化的生力军,应该鼓励他们充分发挥作用,给他们提供大显身手的资助、机会和舞台,世知社愿同他们密切联系、通力合作。

·办好世知社

办好世知社是打造外交文化的重要举措。世知社能不能办好?回答是肯定的。我们应该看到世知社的优势,外交部主管就是最大的优势,这是其他出版社抢不走的;我们应该看到世知社的有利条件,离外交最近就是最大的有利条件,在打造外交文化方面可以近水楼台先得月,这是其他出版社比不了的。问题是我们过去对世知社的作用重视没有,世知社很好发挥优势和利用有利条件没有?当我们把世知社重视起来,把它的优势运用到极致,把它的有利条件充分发挥,把关于外交和国际问题的名著、名作者吸引过来,把越来越多的读者吸引过来,使越来越多的人知道要出这方面的书和要买这方面的书,就去找世知社。到那时,流失的资源就会逐步回归,就能把世知社办强、办精、办出特色、办出更大名气,世知社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就会上去。

到世知社任职以来,作为一个出版界的新兵,我一直在努力学习和奋斗。尽管我原来对出版业务什么都不懂,一切都在从头学起,但有两点我没有糊涂:一是世知社必须为政治服务,为外交服务,这是任何时候不能丢的;二是世知社必须改革,否则没有出路。但我也感受到了一种悲哀,在不少人那里钱成了压倒一切的东西,钱把人搞得晕头晕脑,钱把人压得直不起腰,除了钱脑子里顾不上想别的,或者很难再塞进别的东西。高尚有价值但赚钱不多的书没有人敢出版,低俗没有多少价值但能赚钱的书抢着去出版,高尚有价值而又赚钱的书所占比重太少。政治成了相当一部分人不感兴趣的东西,当今在文化界里如果有谁赤裸裸地宣称他是为政治服务的,他就会受到业内同人的嘲笑,他出版的书刊,就没有多少人看。这是不好不正常但却是存在的现象。现在我们世知社高唱几千年的精忠报国、代代忠良有些被冷落了,人们所喜欢的是“我爱你,就像老鼠爱大米”。但我们世知社就是要坚定不移和坚持不懈地紧紧抓住为我国外交服务、为政治服务这个根本宗旨不变,我们可以把精忠报国、代代忠良重新包装和改进,让人们喜欢,但不能把精忠报国和代代忠良这个灵魂丢掉,因为没有精忠报国和代代忠良老鼠们就没有大米可吃,老鼠们想爱大米也爱不成,那些拿老鼠爱吃大米说事的人也就无从去说。只有当我们大家仍然不忘高唱精忠报国和代代忠良,而且要唱得使人们爱听,既使我们祖国的经济越来越发达又使人们的精神越来越高尚,才能使得大米多多的连老鼠都吃不完,让那些爱情人就像老鼠爱大米的人欢喜若狂。让精忠报国、代代忠良与“老鼠爱大米”共存,正是我们所追求和乐于看见的事情。我相信世知社能够做到这一点,因为世知社是在外交部的领导下,而外交部在政治上和掌握政策上是表现优秀的,是受历届党中央信任的,这是共和国总理和首任外交部长周恩来为我们外交部创立起来的光荣传统。如果我们能够真正像抓外交工作那样好好抓抓本社的工作,我相信我们能办出一个国家满意、人民满意的世界知识出版社,能办出一个在打造外交文化方面表现卓越的世界知识出版社。(来源:世界知识)

 

一周新闻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