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在线消息:美国《华尔街日报》8月7日载文《中国作为制造业中心的吸引力略有下降》,摘要如下:
在经过多年强劲增长后,外商投资中国制造业的速度已开始慢慢下降,这表明中国作为生产基地的形象已经失去了些光彩。
中国多年来一直是世界上获得外商直接投资最多的国家之一,借助这些资金中国成为了世界工厂。但如果不包括金融领域一些一次性投资所带来的资金,中国2005年获得的外商直接投资是略低于上年的。由于6月份的外商直接投资额较上年同期大幅下降了12%,中国2006年上半年的外商直接投资额较上年同期又减少了0.5%。鉴于中国经济仍在以每年10%左右的速度增长,外商投资对整体经济的贡献率甚至下降得更快。
中国获得外商直接投资总额仍然巨大──每年大约有600亿美元──这反映了中国在使其工业基础多样化以及持续获得新的外商投资方面所获得的成功。但鉴于人们已经公认中国对外商直接投资具有不可抗拒的吸引力,因此即使是投资增速的减缓也足以使人感到震惊。
投资下降的具体原因有很多。转移到中国后仍然有利可图的制造业目前已向中国转移得差不多了,而最低端的制造业则已开始向生产成本更低的国家转移。此外,尽管中国在跨国公司眼里并不仅仅是个出口产品生产基地,但它们在收购中国国内企业方面遇到的困难以及中国对外商投资服务业方面的限制却使得外商无法在这两个投资领域大展拳脚。
长江商学院(Cheung Kong Graduate School of
Business)院长项兵说,中国应该考虑如何为今后10年定位,跨国公司不会将所有的鸡蛋都放进一个篮子。他认为有必要使外商投资多样化。
经历了1997-98年亚洲金融危机后的徘徊阶段,马来西亚和印尼等东南亚国家获得的外商直接投资又开始增长。甚至一度封闭的越南也开始成为外商转移制造业的新热点,因为该国的投资成本甚至比中国还要低。
但外商直接投资的停滞甚至小幅下降对中国来说未必是件坏事。中国政府目前最感担忧的是中国经济的增长速度可能太快了,政府正在努力使国内的投资增长速度降下来,值此之际外商直接投资的减少可能倒是件值得欢迎的事情。外商直接投资下降还有可能减少中国的外贸顺差,从而缓解人民币的升值压力。
对中国政府来说吸引更多的外商投资并非难事──只要它真的想要。从中国最近向海外投资者出售其主要国有银行的股份一事看,海外投资者对中国的投资兴趣依然浓厚。这一股份出售行动2005年为中国增加了121亿美元的外商直接投资。但这些具里程碑意义的股权出售交易未必还能重现,中国政府仍在限制外商投资中国其他服务业领域。
在乐观人士看来,外商直接投资下降对推动中国企业摆脱低成本生产业务是件好事。渣打银行(StandardCharteredBank)驻香港的经济学家NicholasKwan说:“你不想成为一个只能吸引低端工业的地方。”他说,对外商投资而言,品质越来越比数量更重要。(来源:香港中评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