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勒斯坦简介

中国日报网

据英国广播公司网站报道,巴勒斯坦约有人口1000万至1100万,分别居住在巴勒斯坦境内和附近的阿拉伯国家。巴勒斯坦与以色列持续冲突,巴勒斯坦在约旦河和加沙西岸的地中海沿岸建立巴勒斯坦国的尝试未获成功。

1948年以色列宣布独立,随后发生战争,英国授权巴勒斯坦划分为以色列、外约旦( Trans-Jordan )和埃及。成千上万的巴勒斯坦人在战争中逃离或被驱赶出他们世代居住的家园,他们将这场战争称为“灾难日”(Nakba)或“灾祸”。这些难民及其后代要求回到故乡,这至今是在巴以纠纷中争论最激烈的方面之一。

巴勒斯坦国家运动逐渐在约旦国管辖的约旦河西岸、埃及管辖的加沙地带以及阿拉伯邻近国家的难民营中集结。1967年持续6天的战争中,以色列占领了约旦河西岸、加沙和东耶路撒冷,战争前不久,巴勒斯坦解放组织(PLO)作为其主要的伞形集团(umbrella group)成立。

阿拉法特(Yasser Arafat)领导下的巴勒斯坦解放组织是巴勒斯坦人的代表,逐渐赢得了国际认可,最终在1993年与以色列达成奥斯陆协议。协议建立了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也被称为巴勒斯坦权力机构(PNA),把它用做临时管理加沙和约旦河西岸(但不包括东耶路撒冷)地区的主体,同时等待解决冲突的方法。

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PNA)作为巴勒斯坦解放组织的一个机构,在国际机构中代表巴勒斯坦人,由直接选举的总统领导,总统有权在选举产生的立法会的支持下任命总理和政府。在奥斯陆协议下,其平民安全命令控制城市地区(A区),而平民非安全命令控制农村地区(B区)。

由于以色列不断在约旦河西岸进行定居点建设和军事站检查,外加巴勒斯坦的攻击,达成最终协议的进程被减缓,双方对协议的价值产生了分歧。以色列完全保留对外环道、定居点建设和约旦河谷的控制权,并与武装组织对抗,入侵城市地区。

2005年,以色列将所有军队和定居者从加沙地带撤出,但仍保留对加沙空域、海滨和食品及其他商品运送通道的控制,但通向埃及的通路除外。伊斯兰哈马斯运动控制着加沙,明确反对奥斯陆协议和其呼吁以色列“失效”的纲领。

不同的派系

2006年,哈马斯在选举中赢得多数选票,结束了巴勒斯坦解放组织机构的法塔赫派系(The Fatah faction)对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的控制。巴勒斯坦权力机构主席阿巴斯(Mahmoud Abbas)和哈马斯政府的共存导致法塔赫和哈马斯武装人员之间暴力冲突,2007年6月,哈马斯最终在加沙地带掌权,阿巴斯解散政府。

自此始,这两个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区域分别由不同派系控制——法塔赫控制约旦河西岸,哈马斯控制加沙。埃及为调节这两个派系所做的努力并未见效。

2012年10月约旦河西岸的地方选举中,法塔赫仅得到2/5席位支持,地位不稳。而其对手法塔赫反对派支持率为55%,在11个主要城镇和城市中的四个取得了胜利,无党派人士和左翼分子在一个城市胜出。哈马斯抵制投票,不允许在加沙进行任何选举。

法塔赫和哈马斯在2014年宣布了一项和解协议,并组成联合政府,结束七年的暴力分裂。

2011年,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标志性地向联合国提出承认“巴勒斯坦国”的要求,此举主要为了突出巴以之间僵持的关系。

这项举动未能获得支持,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the UN cultural and educational agency)在10月承认巴勒斯坦以“国家”身份成为成员国。

2012年11月,联合国大会为将巴勒斯坦的状态提升为“非会员观察员国”,这一举动使巴勒斯坦有机会参加联合国大会辩论,并加大了巴勒斯坦加入联合国机构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