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谈】奥森·威尔斯讣告

中国日报网

奥森·威尔斯(Orson Welles),自幼便有好莱坞“神童”之称,执导并主演了影片《公民凯恩》(Citizen  Kane),其制作的广播剧以逼真的电台报告宣称火星人入侵新泽西(New  Jersey)使无数美国人恐慌,他大胆而新奇的想法改变电影界和戏剧界的面貌。威尔斯住在内华达州的拉斯维加斯,1985年10月10日,因心脏病发在洛杉矶逝世,时年70岁。

洛杉矶的一名法医助理唐纳德·梅瑟(Donald  Messerle)表示威尔斯是自然死亡。威尔斯的私人医生也表示,威尔斯生前一直接受糖尿病和心脏病的治疗。威尔斯的遗体最先由他的司机发现。

50年来他的作品一直争议不断,很多人认为他未完成心中的伟大事业,不过威尔斯最终还是赢得了同行们的尊重。1975年他获得了美国电影协会(the American Film Institute)颁发的终生成就奖,1974年他获得了美国导演协会(Directors Guild of America)颁发的最高荣誉——D.W.格里菲斯奖(the D. W. Griffith Award)。

风格另类不拘一格

他别具一格的戏剧演绎为经典和当代作品赋予了新内涵。作为20世纪30年代百老汇的神童,他把《裘力斯·凯撒》(Julius Caesar)背景设定在法西斯统治下的意大利,引来哗然一片;全黑人班底的《麦克白》,把马克·布利茨坦(Marc Blitzstein)的《摇篮将覆》(Cradle  Will Rock)搬上舞台。他所创的水星剧院电台为广播剧设立了新标准,电台的其中一个作品还曾引发了全国恐慌。

在电影领域,他创新性的深焦镜头,剧院美学的应用——没有特写的长镜头,让观众宛如置身戏剧舞台,这一切都给电影院输入了新创意。

追随一生的陈词滥调

时年24岁的威尔斯已被媒体称作“过气演员”,这个称谓跟随了他一生。就在威尔斯创作《公民凯恩》这部公认的史上最佳影片时,这种言论还出现过好几次。他执导的第二部影片《伟大的安柏森家族》(The Magnificent Ambersons)当时获得差评无数,且发行商的擅自重新剪辑让威尔斯厌恶,不过现在人们还是把它奉为经典。《法尔斯塔夫》(Falstaff)和《历劫佳人》(Touch of  Evil)这两部他晚期的作品,同样也在发行前被他人肆意改动。

威尔斯把自己无法拍出理想作品的原因归咎于评论家和好莱坞的投资人。而他人却将这归咎于他的无常,自大,自满,自毁的脾性。但没有人否认他是天才。

威尔斯本人就是一个法尔斯塔夫式的人物:身高一米八八,体重约188斤,美食、好酒、雪茄无一不欢。他时而高谈阔论,时而有些傲慢,时而又风趣幽默,他的挚友和宿敌数量都难以计数。

他的人生是刺激不断的冒险,不过具体细节模糊,一方面因为他似是寓言家,喜欢泼听众冷水,另一方面因为舆论百般议论他的成就。

1915年5月6日,乔治·奥森·威尔斯出生于威斯康星州克诺沙市。他的父亲理查德·海德·威尔斯(Richard Head Welles)是发明家兼制造商,他的母亲是碧翠斯·艾弗斯(Beatrice Ives),一名戏剧工作者。威尔斯称他两岁时在歌剧《蝴蝶夫人》(Madame  Butterfly)里首次登台亮相。

未满两岁的天才

芭芭拉·利明(Barbara Leaming)撰写的授权传记《奥森·威尔斯》公开发行,该书称威尔斯18个月大时就有人发现他是天才,而发现者不是某个百老汇制作人或某个经纪人,而是他的医生,莫里斯·伯恩斯坦(Maurice Bernstein)。伯恩斯坦说威尔斯是个天才,并为他着手准备一系列的智力开发礼物:小提琴,绘画工具,魔术道具,戏剧化妆盒,甚至有交响乐指挥棒。

威尔斯的父母离异,母亲在他六岁时就过世了。随后的几年里,威尔斯和他喜欢饮酒作乐的父亲环游世界。

他十岁时进入伍德斯托克(Woodstock)的陶德学校(Todd  School)念书。在那里学习的五年时光是他仅有的正规教育经历。

在校长罗杰·希尔(Roger  Hill)的引导下,少年威尔斯沉醉在学生剧场,筹划和表演了一系列莎士比亚(Shakespeare)作品。他和希尔先生一起为学校剧院编写的《众人的莎士比亚》(Everybody's  Shakespeare)热卖多年。

毕业后,他带着一个旅行箱前往芝加哥艺术学院(Chicago  Art Institute),之后又去了爱尔兰开展了写生之旅。在那里,他抽起了雪茄,以此隐藏自己才16岁的事实,而且他成功地让都柏林大门剧院(the Gate  Theater)相信他是一个正在度假的剧院演员。 

他饰演了《犹太人苏斯》(Jew Suss)里的伯爵,然后出演了其他的一些重要角色,甚至在赫赫有名的艾比剧院(Abbey  Theater)里获得了主演的位置,这一切都发生在他的第一个职业季。在游历了西班牙和摩纳哥后,他重返芝加哥。

随凯瑟琳·康奈尔剧团巡演

桑顿·怀尔德(Thornton  Wilder)和亚历山大·伍卡特(Alexander Woollcott)向凯瑟琳·康奈尔引荐了威尔斯。凯瑟琳·康奈尔安排威尔斯在《康蒂妲》(Candida),《罗密欧与朱丽叶》(Romeo and  Juliet),《红楼春怨》(The Barretts  of Wimpole Street)中饰演配角。1943年12月20日,康奈尔女士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在百老汇首演,威尔斯饰演提伯尔特(Tybalt),当时他仅19岁。

威尔斯的表演和他所做的其他事情一样,都是争论的焦点。一些批评家指责他演技夸张,独占聚光灯,特别是他也是该剧导演。但很多专业人士和群众都认为他的表演带来了震撼。“他孩童般的外表下有着巨人的心,”尚·考克多(Jean Cocteau)说,“慵懒的积极,癫狂的智慧,孤独却拥抱世界。”

在早期的百老汇生涯中,他还担任广播剧演员,作为副业赚取生活费。他在《影》(The Shadow)里饰演打击罪犯的隐身巫师后为大众熟知,他那阴森的声音让人难忘。但他丝毫没有落下剧场的工作。1935年戏剧《恐惧》(Panic)的导演兼制片人约翰·豪斯曼(John Houseman)邀请他出演该剧。《恐惧》改编自阿奇博尔德·麦柯勒斯(Archibald MacLeish),这部诗歌般的话剧把背景设定在美国大萧条时期(the Depression),威尔斯在其中饰演一个企业大亨。

为应对走低的就业率,罗斯福政府创立公共事业振兴署(Works  Progress Administration,下简称W.P.A.),其中受惠的就有联邦戏院(Federal  Theater)。豪斯曼经营,威尔斯导演,联邦戏院呈现了许多震撼戏剧界的作品——全黑人班底《麦克白》(Macbeth),带有明显道德批判的《浮士德》(Dr.  Faustus)以及讽刺题材的《马吃帽》(Horse  Eats Hat)。

联邦剧院计划比其他W.P.A.计划走得更远,甚至激怒了保守势力。1937年一个剧团邀请侯活‧德‧施华(Howard da  Silva)和威尔·吉尔(Will Geer)准备排演《摇篮将覆》(The  Cradle Will Rock),这是由马克·布利茨坦(Marc Blitzstein)创作的左派音乐剧,这部据是骆驼背上的最后一根稻草,让保守势力终于忍无可忍。 

当局禁止该剧上演并在首演当晚禁止剧团进入剧院。威尔斯加入该剧,和2000名观众同行至第六大道的临时租赁剧场。为避免触犯禁令,演员们在观众席上唱歌,布利茨坦先生在台上演奏钢琴,统领全场。

合作成立水星剧团

不久,联邦剧院计划搁浅,但威尔斯和豪斯曼先生并没有停歇,又创办了水星剧院。1937年末,水星剧团的首部作品《裘力斯·凯撒》(Julius  Caesar)上演。这部现代版的莎剧映射了法西斯统治下意大利,好评如潮。水星剧团接手了先前被政府禁演的《摇篮将覆》的制作,该剧和《鞋匠的节日》(Shoemaker's  Holiday)以及《伤心之家》(Heartbreak  House)都大获成功。

为了给演员们提供稳定的收入,剧团和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一起创办水星剧院电台。电台节目出色的表演,戏剧般的紧迫感,创新的声音效果堪称广播剧的又一里程碑。

1938年10月30日,水星剧院电台推出改编自H.G.威尔斯(H. G. Wells)的广播剧《世界大战》(War of  the Worlds),通过新闻报道和实地采访形式呈现了火星人侵略新泽西的场景。这是播音史上最独特的一页,现在仍常见到人们在著作、杂志文章以及表演中回忆这个特殊的时刻。

成千上万的听众在收听简介之后,听到音乐受时断时续的报道打断而感到惊慌失措。一些人全副武装做好对抗侵略者的准备,更多的人抓起东西就往山上逃。洪水般的电话呼叫涌向全国各地的警局总机。

威尔斯因此声名大噪,几周后,23岁的威尔斯登上《时代周刊》(Time  magazine)的封面,杂志称他为剧院“神奇小子”。当时的他突然间成为了家喻户晓的名人,有人愤懑,看他不惯,也有人被他逗乐,仰慕他的才华。

进军好莱坞

不过水星剧团还是入不敷出,1939年初就宣告解散。在紧接着的表演季,团里相对名气较小的演员如阿格尼丝·摩尔海德(Agnes Moorehead),约瑟夫·科顿(Joseph Cotten)和埃弗里特·斯隆(Everett Sloane)都和雷电华公司(R.K.O.好莱坞黄金时期八大电影公司之一)签署了合同,进军好莱坞,威尔斯也不例外,他的合同更给予了他完全的艺术创作自由。

威尔斯回忆起首次参观电影工作室,称自己被深深震撼了,他表示“这是任何一个男孩所能拥有的最大电动火车。”而那时的电影界还不曾为这个闯荡好莱坞的不拘一格的年轻人着迷。

1940年的一份《星期六晚邮报》(Saturday  Evening Post)档案的文章也表达了同样的观点。“奥森是一匹久经战斗的老马,童年便才华初露,”文章写道,“他过去八年的戏剧经历就像是儿童天才的展露锋芒。有人认为这24岁的男孩不过是他们认识的某个两岁的孩子罢了。”

威尔斯当时在执导《公民凯恩》,这部电影基于赫曼·J·曼凯维奇(Herman J.  Mankiewicz)的剧本拍摄,威尔斯本人在剧中饰演主角。该电影是一部影射了新闻出版业巨头威廉·鲁道夫·赫斯特的具有印象主义风格的传记,它所采用的闪回,深焦镜头,天花板布景的运用,令人震撼的拍摄角度以及想象非凡的声音效果和剪辑手法,广受赞扬。

肯尼斯·泰纳(Kenneth  Tynan)写道,“所有在印象主义盛行年代观看《公民凯恩》的人不会忘记这个观影经历;一夜之间,美国电影院就像拥有了高级词汇,字典,而不需要为文盲准备小手册。”斯坦利·考夫曼(Stanley  Kauffmann)称该片为“美国史上最佳严肃电影。”

面对指责坚定反驳

《公民凯恩》成为舆论猛烈攻击的对象。宝琳·凯尔(Pauline Kael)那篇刊登在《纽约客》(New  Yorker)文章称《公民凯恩》是一部“肤浅的‘大作’”、“漫画水平的悲剧”,并且指责威尔斯尝试抹去曼凯维奇先生、豪斯曼先生、摄影师和格莱格·托兰德(Gregg Toland)对该片的贡献。豪斯曼先生对此做出了部分反驳,他说在电影创作方面威尔斯是老师,他是学生。还有许多威尔斯的推崇者们对此作出详细反驳,其中最有名的是导演彼得·博格丹诺维奇(Peter  Bogdanovich)。

结果凯尔女士的文章没有达到质问威尔斯的目的。威尔斯的捍卫者承认威尔斯脾气暴躁导致豪斯曼先生的离开,但同时也肯定威尔斯一向毫不吝啬对同事们的赞美。

更严重的是,赫斯特新闻集团被指阻止《公民凯恩》的上映,并且长期禁止旗下出版物提及威尔斯和他的电影,不允许旗下出版物刊登《公民凯恩》的评论以及广告。赫斯特新闻集团向雷电华提出支付雷电华拍摄该电影的全部费用以及额外给予一部分盈利­,总计支付总额约100万,代价就是雷电华必须销毁该电影的原盘以及所有拷贝。

这当然被拒绝了。但在1941年《公民凯恩》上映时,评论却毁誉参半,而很多年后这部电影才赚回本钱。威尔斯凭借该电影获得奥斯卡的最佳原创剧本奖,同时被提名为最佳导演和最佳男主角。

与此同时,威尔斯正在筹划他的第二部电影《伟大的安伯森家族》(The  Magnificent Ambersons)。完成拍摄工作之后,他接受了政府的邀请,飞往里约热内卢(Rio de  Janeir)参与制作一部关于狂欢节(Mardi  Gras)的纪录片。待他回国时,发现迫不及待的雷电华已经完成了《伟大的安伯森家族》的全部剪辑。

吸引投资难上加难

威尔斯因此伤心不已,放弃了电影的所有权。电影公司坚称,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威尔斯能力不足,花费高昂,无法保证完成日期。这种看法为很多记者所鼓吹,因此威尔斯很难为自己的电影找到投资。

威尔斯和他的支持者们反驳称他电影的成本一直都很低,有时更是节省到极点,而且他的拍摄日程十分紧凑。也有人承认,威尔斯从不会对自己的作品满意,他几乎神经质的抗拒观看自己完成的电影,在仓库里还有好些未完成的作品。

1940年,完成《伟大的安伯森家族》后,不知疲倦的威尔斯返回百老汇导演改编自理查德·赖特(Richard  Wright)的《土生子》(Native  Son),该剧大获成功。随后他为政府制作了一系列战时宣传片。1942年,他制作并出演了惊悚片《长夜漫漫路迢迢》(Journey Into Fear),该片并没有获得成功。1943年,他参演电影版《简·爱》(Jane Eyre),在剧中饰演罗彻斯特先生。

威尔斯因扁平足而没有成功参军入伍,于是他转向担任魔术师——这是他的另一个才能,在欧洲战区巡演。其中的一场表演中,他把玛琳·黛德丽(Marlene Dietrich,著名影星)“砍成”两半。战后,他回到美国。1946年,他改编并出演科尔·波特(Cole  Porter)版本的《八十天环游地球》(Around  the World in 80 Days),该剧广受评论家好评,但票房惨淡。他为该剧制作投入自己的35万美元全部打了水漂。

1946年,他还执导和出演了好莱坞的谍战悬疑片《陌生人》(The  Stranger)。1948年,他制作导演并且和丽塔·海华斯(Rita  Hayworth,著名影星)出演了《上海来的女士》(The Lady  From Shanghai)。

三段婚姻

威尔斯和海华斯于1943年结婚,1948年离婚,两人育有一女瑞贝卡(Rebecca)。威尔斯与前妻维吉尼亚·尼克尔森(Virginia  Nicholson)育有一子克里斯托弗(Christopher)。1955年他与意大利演员宝拉·莫里(Paola  Mori)结婚,二人育有一女碧翠斯(Beatrice)。他的第三任妻子宝拉·莫里曾出演他执导的《阿卡丁先生》(Mr.  Arkadin)。

因《八十天环游世界》的投资失败致使威尔斯移居欧洲,当然这他搬去欧洲的其中一个原因。他大多数时间都在西班牙度过。他不时会在电影、电视节目和广告上出境,他总是被邀请担任演员。他也会用自己赚来的钱还有筹集资金来资助电影的拍摄,或者是电影的一部分拍摄。他的表演才能为其他导演的作品增添光彩。在《春闺泪痕》(Tomorrow  Is Forever)、《黑狱亡魂》(The Third  Man)、《朱门孽种》(Compulsion)、《日月精忠》(A Man for  All Seasons)和《第二十二条军规》(Catch-22)都能见到他的身影。

1949年至1952年这段时间,他在意大利和摩纳哥参与制作《奥赛罗》(Othello)和《麦克白》并在其中出演。《麦克白》仅用了三周就完成了拍摄,评论毫不留情地批评这部影片。1955年,他在墨西哥和巴黎拍摄《堂·吉诃德》(Don  Quixote),该片没有完成最终拍摄。1954年,他在欧洲四国拍摄《阿卡丁先生》,这是一部他撰写的惊悚片。

1962年,在巴黎和南斯拉夫的萨格勒布(Zagreb),他编剧执导并出演了《审判》。这部影片根据卡夫卡(Kafka)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成。有评论把这部影片批评的一文不值,也有评论赞叹这是大师之作。随后他在欧洲完成了两部影片的制作。1970年,他开始了自己的宏伟计划——拍摄《风的另一面》(The Other  Side of the Wind),这部影片最终没有完成。他最后执导并成功发行的影片是摄于1968年的《不朽的故事》(The  Immortal Story),他也出演该片。

1958年,威尔斯暂时返回好莱坞,与查尔斯·赫斯顿(Charlton  Heston)共同出演《历劫佳人》(Touch of  Evil)。在赫斯顿的建议下,威尔斯也被列入了该片的导演名单。一些支持者认为这算得上是威尔斯的最佳影片之一。尽管威尔斯依然抱怨工作室未经他的允许私自剪辑影片,但《历劫佳人》的开场,汽车爆炸的高潮,都是这类影片的模范之作。

在伦敦,他参与并出演叫好叫座的《奥赛罗》,还登上了不少电视节目。

抵制纽约舞台

在一次表演《李尔王》(King Lear)时,威尔斯的踝关节不幸受伤,他只能坐在轮椅上继续演出,于是他拒绝在百老汇登台。他发誓,只要沃特·科尔(Walter  Kerr)还是百老汇评论家,他就永远不会重返百老汇。科尔在为《纽约先驱论坛报》(The New York Herald Tribune)上称威尔斯是“一个小丑”,“毫无天赋的演员”,“一个国际笑话,可能是世界上最年轻的过气演员”。

科尔不是唯一的一位尖酸刻薄的评论家。1963年,斯坦利·考夫曼(Stanley  Kauffmann)也指责威尔斯过度表演,为人武断,尽管在《公民凯恩》后的导演偶有亮点,但经常疯狂地想要重获当初的惊鸿亮相。

评论家给予威尔斯《法尔斯塔夫》(Falstaff)的评论与此不尽相同。该片在欧洲上映时把篇名改为《夜半钟声》(Chimes at  Midnight)。该片1967年上映时遭受到无数恶评,评论家称威尔斯“脑子乱作一团”,把法尔斯塔夫“弄成杰克·格里森(Jackie Gleason,喜剧演员)”。

而期《泰晤士报》(The Times)的文森特·坎比(Vincent  Canby)撰文评论这部影片“堪称史上最伟大的莎士比亚电影。”

电影电视评论家斯蒂芬·法伯(Stephen  Farber)评论道“回顾美国的电影史,一段讲述毁灭性职业的历史,你会看到评论家们要为电影职业的毁灭此负责。其中最经典的受害者就是奥森·威尔斯。”

威尔森本人同样也持同样的意见。他抱怨道:“他们不是在评论我的作品,而是在评论我。”毫无疑问,威尔森耀眼的个人特质,空前的成功,他的傲气,他崇高的志向都使得评论家们不用一般的标准来评判他,因为这些标准只用于其他普通的电影人。

威尔斯就是这么一个趣闻不断的传奇人物。曼凯维奇先生接受凯尔女士采访时评论威尔斯“若非上帝的恩赐,他的天赋仅为上帝所有。”

威尔斯激发了不近人情的评论,但大多数人都能感受到一点,那就是,即使是威尔斯最不成功最自恋的作品都有可取之处,都值得铭记。因此1972年威尔斯留名纽约戏剧名人堂时没有人提出异议,而他也是最初就被敲定的几个名字之一。

威尔斯已逝,留下了他的妻子以及三个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