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起,薄情寡义换功业
[ 2008-10-16 09:50 ]

编者按:“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在中国历史上,无论是兴是亡,从来都离不开纵横沙场的将士,他们是一个个鲜活的个体,也是一个群体。从这期开始,“新说历史”栏目将推出“战将系列”。他们或战功显赫却命运多舛,或经历坎坷却个性张扬,但他们的传奇,从不曾淹没于浩瀚的史海中。

中国日报网环球在线消息:吴起(约公元前440年——前381年),战国初期卓越的军事统帅,一生经历“大战七十二,全胜六十四,其余均解”;杰出的军事理论家,著有《吴起兵法》,与《孙子》合称“孙吴兵法”;著名的政治改革家,才华堪与商鞅媲美。但是,这些丰功伟绩却是吴起用薄情和寡义换来的。来信发下毒誓来信吴起是卫国人,家境富裕。少年吴起人生最大的目标就是“出名要趁早”。于是他决定云游四海,去寻找机遇。来信不过“海外留学”的费用毕竟高昂,年轻的吴起大手大脚惯了,运气又不太好,散财求官几年下来,不仅没有找到供他一展身手的合适工作,还连累得父母倾家荡产,乡亲们纷纷嘲笑他是个败家子。吴起一怒之下杀了30多人,为了保命,他不得不星夜逃亡到鲁国。临行前,吴起从胳膊上咬下一块肉来,对母亲发誓说:“起不为卿相,不复入卫!”

到了鲁国之后,吴起投到著名思想家、孔子的得意弟子曾参门下念书。过了一段时间,吴起的母亲去世了,吴起想想自己临走前发得毒誓,坚决不回家奔丧。曾子是个大孝子,觉得一个人如此不孝,简直连禽兽都不如,立马就和吴起绝交并将他赶走了。

吴起在外面转悠了几年,不知从哪里学到了出神入化的兵法。关于吴起的师父,有人说是鬼谷子,有人说是石申,《史记》中干脆就没提,成了一个谜。学成之后吴起跑去侍奉鲁国国君。刚好齐国进攻鲁国,鲁君想拜吴起为将。可是吴起的妻子恰恰是齐国人,鲁君迟疑不决。吴起眼看做将相的第一步即将迈出去,怎么也不能让家庭拖了后腿,索性一不做二不休,杀了妻子,表示自己清白。鲁君遂拜吴起为将。果然,吴起小试牛刀,大破齐军。

这是吴起生平第一次领兵作战,他仿佛看到美好的前程正在向他招手

但吴起显然高兴得太早了。

俗话说“人怕出名猪怕壮”,虽然那个时候人事档案制度还不是很健全,不过纸终归是包不住火的。不晓得是哪个知道底细的人把吴起母死不奔丧的行径捅给了鲁君。鲁君一听,原来你吴起不光杀妻,连母亲的葬礼都不参加,对功名利禄这么热衷,保不定哪天因为更大的荣华富贵也会背叛我啊。鲁君不敢再用吴起,罢了他的将军官衔。

为卒吮脓

在鲁国待不下去了,吴起就去投奔魏国的国君魏文侯,成了魏文侯的得力干将。

吴起是个聪明人,知道吃一堑,长一智。在鲁国的遭遇让他深刻地认识到,要想成功,光有才是不够的,还要有“德”。而在他看来,这个所谓的“德”就是不能落人话柄。于是他修心养性,扎扎实实地当起了演员。

每次行军打仗,他总是向最底层的士兵看齐,和他们穿一样的衣服,吃一样的伙食,睡觉不铺席子,行军不骑马坐车,还亲自背口粮。有一次,一个士卒生了恶疮,吴起就亲自为他吮脓。士卒的母亲听到这件事后痛哭流涕,有人问她:“你的儿子不过是一员小小的卒子,将军却亲自替他吮脓,多看得起他啊,你还哭什么?是不是太感动?”这位母亲说:“我感动什么呀?想当年孩子他爹也生了恶疮,吴起将军就替他吮脓,结果他爹为报恩,玩命地拼杀,死在了战场上。如今吴起将军又给我儿子吮脓,我是哭我的儿也活不长了!”

因为吴起善于用兵,又深得人心,魏文侯派他守卫西河前线,防御秦国和韩国。魏文侯死后,其子魏武侯继位,有一次视察西河前线,吴起陪同。魏武侯踌躇满志地感叹:“美哉乎山河之险!壮哉乎山河之固!”吴起却说:“昔日三苗氏地理位置何等险要,左拥洞庭湖,右抱彭蠡泽,因为不修德义,不是被禹给灭了吗?夏桀的国都更险要,左有黄河、济水环绕,右有泰山、华山拱卫,南有伊阙天险,北有羊肠坂雄关,因为不用仁义之道治国,不是被成汤给流放了吗?殷纣王的国土同样如此,因为不施仁德,不还是被周武王给砍了头吗?由此观之,在德不在险。如果国君您也像他们一样不以德治国,这船里的人统统都会变成您的死对头!”一番话说得魏武侯连声称赞。

觊觎相位

公元前385年,魏国拜相。很多人都看好吴起,可是没想到结果却是贵戚重臣田文。吴起很不服气,组织了一次听证会,和田文论理。

吴起问:“率领三军,使士卒奋不顾身,敌国不敢轻举妄动,这方面你和我谁行?”

田文答:“我不如您。”

吴起再问:“治理百官,使百姓归附顺从,充实国库,这方面你和我谁行?”

田文再答:“我不如您。”

吴起又问:“守卫西河前线,使秦国不敢东侵,韩国和赵国乖乖归顺,这方面你和我谁行?”

田文又答:“我不如您。”

吴起一听急眼了:“这三方面你都不如我,我可是三项全能选手啊,怎么你反倒爬到我头上来了?”

田文道:“国君还年轻,国家还没有稳定下来,大臣还没有全心全意地亲附,百姓还没有全心全意地信任,在这种情势下,是把朝政大事托付给您呢,还是托付给我?”

吴起沉默良久,他承认田文确实比自己老成稳重,不得不认输。彼时吴起心里想得是:“田文你已老迈,等你死了总该轮到我了吧?”没想到田文死后,驸马公叔坐上了国相的位置。

公叔也参加过吴起的听证会,知道吴起对国相一职觊觎已久,就想加害吴起。公叔的智囊出主意说:“吴起为人有骨气,但是好沽名钓誉。您可以先对武侯说:‘吴起是贤士,但咱们国家太小,又与强大的秦国接壤,恐怕庙小供不了菩萨,请您把另一位公主下嫁给吴起将军,试探一下他的真实想法。如果吴起想留在我国,一定会欣然接受公主;如果不想留下,一定会找理由推辞。’然后您再找个借口请吴起到相府赴宴,席间假装让您的公主妻子发怒,骂您的娘,您别回嘴,恭恭敬敬地听着就行了。吴起那么有骨气,看到您在公主面前如此下贱,他还敢答应娶公主吗?”

公叔一听,大喜,遂依计而行。果然,吴起乃心高气傲之辈,看到公主蔑视公叔,公叔却战战兢兢不敢还嘴的样子,不由得倒吸一口凉气,心说这公主可不敢娶,又怕魏武侯疑心自己,干脆逃吧。这一逃就逃到了楚国。

功成身败

楚悼王见吴起来投,如获至宝,立马拜吴起为国相。吴起终于扬眉吐气了,他大刀阔斧地开始进行政治体制改革。

首先,吴起严明法令,裁汰冗官,停止王室远亲的特权供应,把省下来的款项全部列为军费开支,增强军队的战斗力。随后,他南平百越,北吞陈蔡二国,击退了韩、赵、魏三国的进攻,西伐强秦。由此,楚国一跃成为纵横江淮的大国。

吴起认为楚国的主要问题在于“世卿世禄”制。“世卿世禄”制说白了就是世袭制,其实是各诸侯国面临的共同难题,后来秦国“商鞅变法”的重点也是模仿吴起,按照军功的大小排定贵族的等级。可想而知,吴起和商鞅的这种改革必然会招致既得利益集团的怨恨。

吴起的改革大见成效,楚国的军事力量大大增强,但是,吴起的改革触犯了楚国宗室和富豪的利益,他们对吴起恨之入骨。楚悼王刚死,尸体还没有下葬,宗室大臣就趁机作乱,围攻吴起。吴起自知无法幸免,于是伏在楚悼王的尸体上,作乱的大臣们万箭齐发,把吴起射成一只刺猬,不可避免地也射中了楚悼王的尸体。楚悼王下葬之后,太子继位,开始秋后算账。因为残害国君的尸体是死罪,那些射中楚悼王尸体的宗室大臣尽数被诛杀,总数达到70多家。

《史记》评价吴起是“猜忍人也”,就是猜忌残忍的人。在吴起眼中,不奔母丧、杀妻和替士卒吮脓没有什么区别,种种行为都统一于出将入相的终极目标。无情和有情,在他身上并非自相矛盾的两种情感,因为吴起根本就没有情感,一切都服务于这一终极目标。为了终极理想不择手段,只重结果不重过程,这绝不是君子的行径。吴起虽然建立了卓越的功业,但他算不上是个君子,更不是伟人。

(来源:《环球人物》 编辑:刘一川)


 

   今日选萃
 
| 关于中国日报网站 | 关于环球在线 | 发布广告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工作机会 |
版权保护:本网站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站独家所有,
未经中国日报网站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