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菲尔医生与灾区孩子
[ 2008-07-08 09:36 ]

中国日报网站环球在线消息:5月31日早上8点,四川省第一人民医院门诊大厅。

“快让开,快让开,直接走绿色通道进手术室!”女护士的声音划破了清晨的宁静,紧接着,一队外国医生推着一名地震伤员的担架车奔跑着从记者身边经过。匆忙之中记者注意到,这些外国医生的左边衣领上都戴着一枚相同的徽章,上面的图案是中国和古巴两国的国旗。

他们属于古巴医疗队。在来四川灾区的国际医疗队中,他们的行程是最远的。全队35名医护人员,目前已在这里连续奋战了8个昼夜。

卡斯特罗的三个电话

在病房的走廊里,儿科医生拉菲尔·苏里正匆匆向儿科病房走去。这位64岁的老专家,在来中国之前,是古巴医学院的儿科教授。谈起这次来中国的经过,他仍有些激动:

“那是在古巴时间5月12日清晨,我刚起床,打开电视突然看到中国四川地震的新闻。那一刻除了震惊,我还感到非常难过。同时,凭借我多次参加国际救援的经历,我知道,这一次我又要行动了。不用说,我立刻申请到中国去,参与国际医疗救援。”

“5月23日上午,我的申请终于被批准:‘加入古巴医疗队,立刻启程赶赴中国参加地震医疗救援’。我非常兴奋,因为中国一直是我向往的地方,中国人民是古巴人民的好朋友,这次中国正在经受一场严酷的灾难,我愿意尽我所能,为地震灾区的人们减轻痛苦。”

“您的家人支持吗?”

“我有一个非常温馨的家庭,有一儿一女、三个可爱的小孙子。当然,家人是免不了会担心的,但他们都非常支持我。比我的家人更支持我们的,是我们尊敬的菲德尔·卡斯特罗,他亲自给我们医疗队打来三次电话,为我们送行,给我们加油!”

拉菲尔医生回忆说,当全体医疗队员集合完毕,准备出发前往中国时,古巴领导人菲德尔·卡斯特罗亲自打电话给医疗队队长罗德里格斯,对医疗队的成立表示祝贺。“北京时间5月23日晚,医疗队刚刚抵达成都,卡斯特罗又一次打来电话,他激励我们要努力工作,救助更多的伤员。”医疗队到达三天后,卡斯特罗第三次打来电话,慰问正在救治伤员的古巴医疗队队员,并请罗德里格斯队长转告中方,古巴医疗队将全力配合中方做好各项救治工作,“中国朋友需要我们留多久,我们就留多久!”拉菲尔医生大声对记者重复着卡斯特罗说过的这句话。

灾区孩子喜爱拉菲尔爷爷

交谈中,记者跟随拉菲尔医生来到了一间儿科病房,在这里,有一位特殊的病人正等待着他。这位特殊的病人是他在这里的“老”朋友焦天鑫。

记者见到焦天鑫的时候,这个两岁零三个月的孩子正在妈妈怀里玩耍,当他看到记者身后的拉菲尔医生时,便使劲挣脱了妈妈的怀抱,大声叫着“爷爷,爷爷!”,踉踉跄跄地往拉菲尔爷爷宽阔的臂膀扑去。

拉菲尔爷爷赶忙蹲下身来,楼住孩子,然后用自己的下巴,轻轻地磨蹭孩子嫩嫩的小手,逗得孩子直乐。

在志愿者翻译的帮助下,拉菲尔仔细地询问了孩子今天用药的种类、剂量和发烧的天数。

拉菲尔医生每天都来看这个来自温江地震灾区的孩子。第一次来的时候,听孩子的妈妈说,胡锦涛总书记曾经在都江堰人民医院亲吻过小天鑫,并握了他的小手。

“中国领导人不顾自己的安危,到余震不断的灾区看望人民,真让人敬佩。5月24日温家宝总理来医院看望我们的时候,也握过我的手。”拉菲尔医生说。

地震以后,小天鑫被压坏了手臂,加上原来就患有呼吸道疾病,所以被送到了这里。拉菲尔医生给他进行第一次治疗的时候,这孩子对这位外国老爷爷不知怎么就有了亲切感,既听话又安静。拉菲尔医生也很喜欢小天鑫,就像对待自己的孙子一样,每天早晨都来看望他。值得高兴的是,小天鑫现在恢复得很好,拉菲尔医生说他今天就能出院了。

告别了小天鑫,记者跟随拉菲尔医生继续查看其他病人。看着这位古巴老人对中国伤病患者如此尽心,记者心中充满敬佩和感动。

“四川就是哈瓦那”

记者在医院里发现,包括拉菲尔医生在内的所有古巴医生出现在哪里,哪里就有“格拉斯耶斯”(谢谢的意思)和温馨的笑容。

中国人记不住这些穿着白大褂的外国人长长的名字。但只要听说是古巴来的医生,都会不约而同地竖起大拇指,叫“卡斯特罗”的名字。

听到中国的兄弟姐妹亲切地呼唤自己领导人的名字,古巴医生们高兴地说,“记不住我们的名字没关系,我们都叫‘卡斯特罗’!”

据拉菲尔医生介绍,目前,古巴医疗队是已经抵达灾区的外国医疗队中分科最多的,有儿科、神经科、放射科、麻醉科、妇产科、脑科、外科、骨科等。医疗队在四川省第一人民医院专门开辟两个工作区,为地震中受伤的病人提供优质细致的救治服务,并有中方安排的护士与医生协助工作。到记者采访时为止,他们共诊治了400余名伤员。

采访结束了,拉菲尔医生紧握记者的手:“我们医疗队到过很多国家,队里大部分医生和护理人员,都参加过多次国际医疗救援活动。但这些天来,我们有个共同的感受,那就是没有哪个国家像中国政府这样反应迅速,没有哪里的人民像中国人这样万众一心。能在这里和中国人民一起战斗我们很荣幸。四川就是哈瓦那,只要中国四川灾区的人民需要我们,我们就在这里坚持工作。”(来源:《环球人物》杂志 编辑:刘一川)


 

   今日选萃
 
| 关于中国日报网站 | 关于环球在线 | 发布广告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工作机会 |
版权保护:本网站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站独家所有,
未经中国日报网站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