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防灾减灾中体现政府以人为本
[ 2008-03-11 18:07 ]

 中国日报网环球在线消息:今年我国南方遭遇到罕见雨雪灾害使气候变化成为本届“两会”重点讨论的热点话题之一。在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如何应对极端的气候灾难?3月11日17时,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气象局局长郑国光做客中国日报网,就南方雨雪灾害、奥运期间天气等问题回答了网友提问。以下是访谈实录:

主持人(中国日报记者赵焕新):刚才说重大气象灾害应急的处置机制,在国际上,是不是一些发达国家也有惯例,有做得好的吗?介绍一下。

郑国光:各个国家情况不同,社会制度也不同。像在美国,重大灾害出现以后,许多靠保险部门,消防自动联动起来,如果这种联动的早,灾害损失少,保险业所付出的保险费就少。他们做的很主动,和气象部门联系很紧密。

许多的防灾减灾工作不一定之政府的事,这就是社会制度的不一样。

2005年8月份,美国出现了五级飓风“卡特琳娜”,美国天气局提前三天做预警预报。而且非常成功。但是美国的政府,是不关心这个。这个城市市长告诉老百姓,飓风离开,至于怎么离开是政府的事,有钱的人离开了,没有钱的人留下来了。造成1000多人死亡,1000多亿美元的经济损失。他们也反思了一下,美国一个发达国家为什么一场飓风会造成那么多人员的死亡,那么大的经济损失,他也在反思。后来美国总统中断了休假,出动了军队来帮助救灾,已经晚了。在我们国家,制度就不一样。每当灾害来的时候,上至总书记,总理,下至村的党支部书记,响应上级的号召就可以积极行动起来。像去年出现的几场台风。

“韦帕”当时的风力也是很强的,在海上与卡特琳娜差不多。登陆以后减弱了许多,浙江省到乡镇,一直到村行动起来,我们出动许多的军队帮助防灾,这两个省积极转移了140多万人。政府给这些转移的人口提供喝的,吃的,住的。让他们吃上干净的饭吃上干净的水。这是美国不能比的。所以我与美国的同事谈这些问题的时候,他说中国能够做的,在美国不一定可以做。这是社会制度不一样。

所以防灾减灾的方式也不一样。也说明了中国的党、政府以人为本,关注民生,在气象防灾减灾中体现的尤为明显。

主持人:这也是气象部门作出准确预报,相关部门联动,因为我们有这么好的制度在这里,会调动许多人力物力处置气象灾害。

郑国光:再有在法律法规规范防灾减灾的行为。我们的在防灾减灾体系机制就更完善了。所以我在这次政协会议上,我是提出这个建议。

主持人:你认为什么时候建立起来最好?

郑国光:越快越好。随着全球气候变暖,这种极端气侯事件,可能明天就发生。我们不能等新的灾害发生了在考虑这个问题,我们要末雨绸缪,提前预计,所以我们希望尽快出台气象灾害防御的条例。

主持人:包括你说气象灾害防御条例和规划,目前已经在进展中吗?

郑国光:我们去年已经给国务院法制办上报一个气象灾害防治条例的建议稿,低温雨雪灾害出现以后,国务院法制办的领导,率队到中国气象局调研,他们也明确表示要积极推动气象灾害防御条例的出台。

国务院应急办也召集也许的部门在研究重大气象灾害应急预案是否作为政府的专项预案,也提到了议事日程上。这是我很高兴的一点。

主持人:把坏事变成好事。

郑国光:大家总结经验,总结教训以更好的形成比较完善,也适合我国国情的气象灾害防御机制。

主持人:我们期望这种机制尽快形成,这样对我们的减灾起到更好作用。

   (信莲)

 


 

   今日选萃
 
| 关于中国日报网站 | 关于环球在线 | 发布广告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工作机会 |
版权保护:本网站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站独家所有,
未经中国日报网站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