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为何集体热炒 “中国工业间谍”?
[ 2008-01-07 16:31 ]

8月26日,德国杂志《明镜》封面上,一个黄色面孔的人从幕后向外窥探,封面故事标题颇为抢眼:“黄色间谍”。报道指责在德国发生的越来越多的工业间谍活动与中国有关。而同一天恰逢德国总理默克尔出访中国。

中国日报网环球在线消息:2007年,西方媒体对“中国工业间谍”的炒作出现了一波新高潮。在此期间,德国媒体一直充当着这场鼓噪浪潮的总领唱;直至年末,英国媒体大有步德国同行后尘之势,在首相布朗访华之前再次掀起炒作高潮。美国、加拿大、法国媒体的附和之声也不绝于耳,甚至连韩国媒体也声称不应再隔岸观火……

西方舆论在此时集体“爆发”,无中生有指责“中国间谍威胁”,其内在根源何在?

唱和之声此起彼伏

2007年新年伊始,德国媒体就引爆了所谓“中国工业间谍”的炒作风潮。2月6日,德国媒体报道,德国“马克思主义在线文库”网站遭到黑客攻击无法正常运转,该网站的工作人员布莱恩培根妄称“袭击99%来自中国”。

2月8日,德国联邦宪法保卫局副主席雷姆博格又对《明镜》周刊公开表示,“我们确信,中国黑客在近期加强了攻势。其他西方国家发现的来自中国的经济间谍的数目更多。”

在随后的半年里,这种论调从未停止。而真正引起轰动的是8月26日出版的《明镜》周刊,它抢在德国总理默克尔访华之前刊登了封面文章《黄色间谍》,详细“介绍”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的黑客”对德国总理府、外交部、经济部和科研部电脑系统的全面攻击,并称大批中国侨胞和留学生正作为“黄色间谍”在暗地活动。

与此同时,其他西方国家关于“中国间谍”的报道也频频见诸报端。2007年3月11日,《今日美国》刊登了一篇题为《中国黑客寻找美国入口》的文章,称中国黑客很可能是去年11月入侵美国海军战争学院的“黑手”。10月份《时代》周刊撰文称“中国的间谍活动是美国技术面临的最大威胁。”

加拿大情报部门则在6月发布报告,声称中国在加拿大的“工业间谍”活动频密。而在两年前大肆炒作“中国女留学生工业间谍案”无果而终后,法国媒体依然劣习不改,9月8日法国《世界报》又称“法国总理室受到疑似中国军方的黑客的入侵。”

英国舆论在首相布朗宣布访华行程后再次掀起“中国间谍”炒作高潮。《泰晤士报》12月1日发表文章称,英国军情五处处长乔纳森埃文斯日前给各大银行、会计师事务所和律师行的300名行政总裁及安全负责人发送“密函”,警告他们“小心中国国家机构支持的黑客间谍窃取商业情报”;12月4日,《每日电讯报》又刊登题为《圣战与中国在威胁商业》的文章,把国际恐怖主义和“中国商业间谍”并列为威胁英国商业的两大因素。

最近,甚至连韩国媒体也按捺不住寂寞。12月4日,韩国《朝鲜日报》在引述《明镜》周刊文章后表示,真正“火烧眉毛”的应该是韩国,现在韩国不能再对“中国间谍”隔岸观火。文章还说,在造船、钢铁、半导体、汽车等领域具备世界竞争力的韩国企业,已经成为“中国间谍”的重点“目标”。炒作背后的利益与考量在这场对“中国间谍威胁”集体歇斯底里的炒作中,西方媒体、政治家、企业界都有参与。而媒体无疑担当了冲锋者的角色,并且参战阵容相当豪华,从德国《明镜》到美国《时代》《今日美国》,从英国《泰晤士报》《每日电讯报》到法国《世界报》,乃至韩国《朝鲜日报》,无不是名声显赫的各国主流媒体。

在媒体的热炒背后,不能排除他们有试图通过“好莱坞式”的间谍题材吸引读者的意图。但这些主流媒体的集体发声,也可能隐藏着它所代表的政治势力更深层次的考量。

在德国联合当地华人毅然起诉《明镜》杂志的周坚告诉记者,继美国之后,先是去年的日本和加拿大政府,再是今年的德国默克尔政府,都纷纷祭起了“价值观外交”的大旗,宁愿舍弃部分经济利益也要来威胁中国。其根本原因,首先在于中国正在以一种跟他们不同的社会制度和价值观崛起,这令他们感到不安。再者就是近现代史以来,中国一直处于弱者的地位,西方现在还不能接受中国发展到与他们平起平坐地位的现实。长期以来根植在西方政客心中的 “中国威胁论”并未停止,热炒“中国间谍”只不过是一个新的话题而已,但却是一个更具杀伤力的话题。

另外,在西方各国对“中国间谍威胁”一轮轮的炒作中,不容忽视的一个角色便是各国的情报部门,比如发送“密函”的英国军情五处。而《明镜》周刊辱华文章中的绝大部分内容,都是来自于德国宪法保卫局所炮制的年度报告。而且自始至终在德国各个媒体发表“中国间谍威胁”言论的,也正是宪法保卫局的个别官员。

对此,有英国媒体表示,军情五处处长埃文斯频繁强调国外间谍威胁,不过是为布朗政府制定的新反恐法“做宣传”,另外也是想借此加强军情五处的地位。而据德中经济资讯协会主席王学军介绍,德国的事件实际上也与目前宪法保卫局正在谋求的权力扩张有直接关系。

德国联邦宪法保卫局传统上并不负责企业竞争对手之间的反间谍工作,但近年来它一直在谋求“跟上形势发展的需要,尽快介入经济领域的保卫工作”,并宣称经济间谍活动的危害性已经远远超过恐怖活动、刑事犯罪、战争或和军事行动带来的后果。

在2007年的汉诺威工业展上,德国宪法保卫局还破天荒地第一次“摆摊设点”,向参展企业招揽生意。然而一直以来德国企业对此并不热情,调查显示有一半的企业更愿同警方保持密切联系,而愿意同宪法保卫局合作的企业不到三分之一。在这样的情况下,为了巩固自身地位,扩大部门权力,德国情报机构拿所谓“中国间谍”问题大作文章,无疑是在利用一部分社会民众的心理。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今日选萃
 
| 关于中国日报网站 | 关于环球在线 | 发布广告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工作机会 |
版权保护:本网站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站独家所有,
未经中国日报网站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