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国外广告看中国崛起
[ 2007-08-20 08:27 ]

外国企业纷纷邀请在国际上有知名度的中国明星担任代言人,显示自己的全球化身份,而正追求国际化的中国企业对此却顾虑重重。

中国日报网环球在线消息:广告好比一面哈哈镜,随着中国的崛起,中国形象在这面镜子中的“出镜率”明显增高,形象也开始变得五花八门,或“高大”,或“丑陋”,这背后所折射的是外国人对中国崛起不同的心态。

德国:“中国色”如此耀眼

在德国,中国“钢琴巨子”郎朗与奥迪豪华车一起亮相的广告曝光度极高,这是奥迪车在德国本土广告中首次启用亚洲人做代言人

国际先驱导报记者郇公弟发自柏林“汉堡与中国不仅需要一场恋爱,更需要一生的美好姻缘!”在德国汉堡,为吸引中国投资者,广告语中会经常引用汉堡商会主席卡尔·瑞特博士这样一句话。

德国与英美不同,并不是一个广告充斥的社会,但正是在德国为数不多的广告中,却频频出现“中国”的字眼,这让《国际先驱导报》记者印象深刻,也倍感亲切。在这些广告中,既有德国企业展示自己的“中国经验”,也有欢迎中国企业来德国投资的,更有多家德国企业开始利用“中国元素”定位自己的全球化形象。

欧中经济资讯协会主席王学军在接受《国际先驱导报》时,感慨地说:“突然发现德国广告中的中国元素多了起来,这让我切实感受到中国在崛起。”

德国企业突出“中国经验”

“中国,商家必争之地。我们已置身其中。”德国零售巨头麦德龙在德国推出的这样一则广告语,在业内广为流传。广告重点介绍了它的“中国经验”,比如:何时在中国开设第一家店,在中国现有的网点数和员工人数等,以此来突出它可以为德国产品进入中国提供通畅的零售渠道。

拥“中国经验”自重的广告模式,现在正为许多德国企业所采用。例如,TNT物流的“在中国有19年成功经验”、伍尔特五金“自1993年开始在中国开展业务”、百达律师事务所“我们已在中国10年”等广告语等等,都表明德国企业已将自己的“中国经验”作为企业的巨大财富,同时也显示了开拓中国业务为这些公司所带来的丰厚利润。

自马可波罗时代起,在欧洲人心目中,中国就代表财富、神秘和挑战,德国企业正是利用这一心理,宣传自己的“先行者”形象。

广告展现中国机遇

在广告中,德国企业投资中国的过去、现在、未来都得到了生动的体现。

“力士乐,这家公司不是中国公司吧?也是!”德国博世集团为旗下力士乐公司做了这样一则广告,是反映德国企业通过多年合作“拥抱中国”的一个典型。

德国最大的经济类报纸《商报》在一则广告中强调:“中国有13亿人,我们帮你找到目标客户。”该报纸还成立了专门的“中国第一媒体服务公司”,为德国公司进入中国提供公关服务。

从长期来看,中国更代表了未来发展的希望。德国最大的物流公司申克物流的一则广告,则用将来时态喊出“游戏结束,中国胜出”的口号,指出中国已是所有着眼于未来的企业家的“必争之地”。

树广告巨牌吸引中国投资

来而不往非礼也,德国在大规模投资中国的同时,也希望中国企业扩大在德国的投资和贸易。

近年来,德国各地方政府和下属经济促进公司争相推出中文网站,并在相关媒体通过各具特色的广告语呼唤中国企业到当地投资。

巴伐利亚州的中文广告重点突出“投资巴伐利亚,配备欧洲一流高科技”;科隆市的广告显然更深入揣摩了中国人的心理,用大红字体凸显“科隆——中国企业进军欧洲的桥头堡”;除各地政府外,德国的证券交易所、基金公司等也希望能够引进中国投资者。德意志交易所的广告称其为“中国企业进入欧洲资本市场的捷径”,柏林证交所的宣传语则直接称“我们有中国情结”。

德国一基金公司同样代理中国投资者在德证券交易,公司总经理曼弗雷德·斯特拉对中国投资者的心理素有研究,他告诉《国际先驱导报》:“中国要实行‘走出去战略’,欧洲是必然的选择,德国突出自己作为欧洲首选地很有必要。”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今日选萃
 
| 关于中国日报网站 | 关于环球在线 | 发布广告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工作机会 |
版权保护:本网站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站独家所有,
未经中国日报网站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