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救海外文物路漫漫
[ 2007-08-16 08:33 ]

中国日报网环球在线消息:文物的流失是民族血脉的流失。让流失海外的国宝重回祖国,这是所有炎黄子孙长久以来难以释怀的情结。近年来我国花两个多亿回收了200多件文物。

国际环境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先后制定了《关于禁止和防止非法进出口文化财产和非法转让其所有权

的方法的公约》(1970)、《国际统一私法协会关于被盗或者非法出口文物转让其所有权的方法的公约》(1995)、《国际统一私法协会关于被盗或者非法出口文物的公约》(1995)等一系列国际公约,也使得追讨文物工作有法可依。但公约只对生效以后的文物返还有效,不涉及以往。也就是说,以前的流失文物返还根本没有可依据的国际公约。另外,英国、日本等收藏中国流失文物最多的几个国家,未在这些国际公约上签字,公约对它们并不具有法律效力。

不和谐的声音还来自发达国家的博物馆。2002年12月,18家全球著名的博物馆联合发表一篇《关于环球博物馆地位和价值的声明》,公开表示反对将所收藏的古文物归还原属国家,同时还声称他们的文物保护技术和设备先进,能够更好地保存这些文物。

多方支持

1951年6月,苏联列宁格勒大学东方学系图书馆把《永乐大典》11册送还我外交部;1954年6月,苏联列宁图书馆又把原藏日本满铁图书馆的《永乐大典》52册送还给我外交部;1954年,苏联科学院把《永乐大典》梦字韵的一册送还给我国访苏代表团;1955年12月,东德总理格罗提渥访华期间,将流落到德国莱比锡大学图书馆的三册《永乐大典》送还给我国。这些是《永乐大典》自1900年被八国联军从北京翰林院抢去之后,首次被送还给我国。

新中国成立初期,周恩来总理曾亲自筹划,用48万元港币购回三希堂法帖中的《中秋帖》、《伯远帖》以及《五牛图》等稀世珍宝。

除此之外,中国政府还从印度收回从北京天坛流失的金编钟,从美国和英国收回了即将被拍卖的湖北被盗的战国铜墩及其他走私文物。

上海博物馆积极抢购流散海外文物,著名的有吴王夫差盉、晋侯苏编钟、吴王光剑、春秋早期子仲姜盘、错金银鸟篆壶等。

保利艺术博物馆自1998年以来也相继从海外收集了一百多件青铜器,较为著名的戎生编钟,是目前发现的时代最早的一套编钟,铭文中有穆天子一词;蟠虺纹编缚,是春秋时期按实用乐器制作的礼器,个体之大是春秋时期编缚中少见的;其他如蟠螭纹鼓座、镶嵌鸟兽纹壶等。

民间抢救

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抢救流失海外文物专项基金提出了民间讨还的方式。民间抢救流失海外文物有三种方式:回赠、回购、讨还。

海外侨胞、国际友人也慷慨解囊,颐和园万寿山佛香阁流失的十扇铜窗,就是美国国际集团友邦保险公司创办人斯达先生的基金会于1993年7月从法国收藏家中购得,并无偿送还中国。

中华社会文化发展基金会作为国内第一个以抢救流失海外文物为宗旨的民间公益组织,抢救流失海外文物专项基金在2002年10月成立,由文化部托管。2005年5月,抢救流失海外文物专项基金首次组团赴日本淘宝。

近十多年来,拍卖市场已经成为海外中国文物回流的重要渠道。2002年被看做是中国文物回流热的元年。财政部与国家文物局共同启动了“国家重点珍贵文物征集专项经费”,《研山铭》是启用这一专项经费回归的第一件文物。

也许,众多的海外遗珍仍在它们目前的栖身地耐心等待回家的日子,而我们还要为重新聚拢这些散落的国宝付出艰辛的努力。(来源:华商报 编辑:肖亭)

 

  今日选萃
 
| 关于中国日报网站 | 关于环球在线 | 发布广告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工作机会 |
版权保护:本网站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站独家所有,
未经中国日报网站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