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变挑战为机遇
[ 2007-08-14 17:04 ]

中国日报网环球在线消息:最近一段时间,国际上热炒“中国制造”的质量问题。什么“毒牙膏”、“劣质轮胎”、“含铅玩具”、“含抗菌剂的水产品”这些词汇,频繁出现在外国媒体上。

此次中国产品遭遇的信誉麻烦,有着复杂的背景因素。比如,一些近年来频频制造“中国威胁论”的人乘机抓住小辫子不放,以偏概全,恶意攻击“中国制造”;还有一些西方国家出于各种原因而提高了产品标准。但是,对绝大多数消费者来说,他们最关心的还是“中国制造”的质量。因为随着“中国制造”的迅速扩展,他们的生活已经与“中国制造”紧紧地联系在一起。美国有位记者不是想试试不用中国产品的生活吗?结果一年之后,她就下了结论:这样的生活很难维持下去。

当越来越多的中国产品出现在国外的超市、零售店、餐馆,越来越多地包含在全球名牌产品之中时,外国人的眼光当然也会变得越来越挑剔,越来越苛刻。早期进入西方市场的中国货,大多是超市大筐里的便宜货。而现在,人们用看待美国货、日本货的同样眼光来衡量中国货。

现在,中国的出口产品品种有上万种,在如此大量的出口产品当中,每一笔合同都是进口商和出口商经过在规格、质量等各个方面的认真讨论,达成共识的条件下实现的。应该说,中国出口产品的质量符合进口商的要求和进口国关于质量的规定,而且都经过法定的检验。中国出口产品整体上是被进口国的经销商和消费者认可和接受的。个别产品存在的问题,不应该波及中国全部出口产品。

对中国这样一个正在崛起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制造业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它既是硬实力的体现,又直接决定了中国在世界的形象。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发展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是靠了制造业的崛起,今后也依然要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依赖制造业。要想提升“中国制造”的信誉,“中国制造”必须狠练“内功”,提高质量,舍此别无他途。如果我们能够把“中国制造”今天在海外遇到的麻烦视作一个挑战,一个机遇,扎扎实实地从每一个细节做起,让“中国制造”成为美国、欧洲的标准,让中国的食品标准成为全世界的高标准,国际上的消费者享受着高质量的“中国制造”,我们又何惧任何媒体的炒作!(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编辑:肖亭)

 

  今日选萃
 
| 关于中国日报网站 | 关于环球在线 | 发布广告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工作机会 |
版权保护:本网站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站独家所有,
未经中国日报网站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