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在线 >环球娱乐时尚>影视吧>影视评论
除了海选,重拍“红楼”还能玩什么

[ 2006-09-20 14:09 ]

 


选秀还是作秀玩味还是玩耍

环球在线消息:《红楼梦》本身只是一部通俗小说,就连作者曹雪芹自己在文中也是如此认为,“所以我这一段故事,也不愿世人称奇道妙,也不定要世人喜悦检读,只愿他们当那醉淫饱卧之时,或避世去愁之际,把此一玩,岂不省了些寿命筋力?”不过他做梦也不会料到,“把此一玩”的人们,竟玩出了一个唇枪舌剑的“红学”,甚至如今还玩出了个万人海选演宝黛。

自古就有“把玩”一词,而如今,它已经被完全物质化了,今天把玩的,明天或许就弃之如敝履,那么曾经一代代被把玩的“红楼”,是不是在今天就被我们“玩耍”了一把?

主办方:制造红楼娱乐

投资1亿元重拍《红楼梦》,是一颗重磅炸弹。于8月21日开通的“红楼梦中人”官方网站,进行全球华人范围内的海选,则是一台“娱乐孵卵机”。截至昨天,报名人数已突破10万大关,其中报名贾宝玉的人数已达到2.8万,林黛玉的接近9100人,薛宝钗的接近6900人。其中,上海有3200多人报名,海外报名者670多人。

重拍“红楼”,主办方以当下潮流——“海选”作为选角方式,引来一片争议。主办方回应,早在1987年王扶林执导的《红楼梦》中启用新人,走的就是海选的路子。换句话说,这次海选只是承袭而已。然而,这种“承袭”如今却有了质的变化。1987年,电视剧拍摄尚未进入商业操作阶段,所谓“海选”,就是导演从茫茫人海中把那些角色给选出来。而21世纪的今天,“海选”就不是选角那么简单了。1亿元的投资中,“海选”究竟占了多大份额?该活动筹备小组副组长张强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以“不便透露”作为回应。而主办方究竟以何种方式采纳、考虑大众的意见,记者也只是得到了一个“再作考虑”。

含糊的措辞背后,究竟是什么?事实上,大家都很明了,“海选”就是一种商业模式,是一个被精心炮制出来的娱乐项目。从“超女”、“梦想中国”等活动中,不难发现,“海选”是引爆各类话题的最佳导火索———不必再绞尽脑汁策划宣传卖点,形形色色人物的汇聚自然会产生话题,那么“红楼”人物的荧屏PK,为电视台提高收视率也自然不在话下;其间,又有多少赞助商及回报资金被吸进浩浩荡荡的“红流”中,恐怕也是“不便透露”吧。

学者:“把玩”红楼海选

如果“海选”是主办方制造的一个全民娱乐“红楼”的活动,那么学者却“为我所用”,以另一种角度去看待“海选”中的“红楼”。

在学者顾晓鸣看来,“海选”就是“红楼”选角最为合理的方式。“人人都可以去解读《红楼梦》,‘海选’本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将‘林黛玉’的可能性展现出来。”在他目前的红楼研究中,其重点着眼于其中的性心理。以此为据,他甚至提出,林黛玉身体不好,容易发脾气,其实就是生过肺结核,这直接影响了她的性心理。如果现在有个生过肺结核的人站出来,要演林黛玉,说不定会给大家全新的感觉。

“87版海选其实是简单化的,如今的‘海选’是‘即时’、‘互动’,没有时间差。如果当年是‘皇帝选妃’的话,那么现在就是‘平民选美’。”顾晓鸣说,“大家都有资格竞选,这是尊重群众的表现。不仅角色,我觉得导演、编剧都可以‘海选’。一百个导演进行PK,导出来的红楼梦都是不一样的,这是突破环绕‘红楼’刻板模式的捷径。”

参与者:蹦个台阶继续玩

目前报名的数据表明,大众对于“红楼”海选的参与程度和关注程度大有超过“超女”、“好男儿”之势。无论是“超女”,还是“我型我秀”、“梦想中国”,最终都沦为“唱歌+表演+外形”的对决,对每一个选手和观众而言,谁胜出都是非对象化、非确定性的。而“红楼”海选则不同,几乎每个中国人心目中都有一个自己的“贾宝玉”和“林黛玉”,这恰恰是选手和观众新的兴奋点。

网上报名者中,有初中时就开始读《红楼梦》的;有大学毕业论文写的就是有关《红楼梦》的,现在网上报名,就是希望自己能有机会饰演自己喜欢的角色。从现有的资料来看,当年87版《红楼梦》招募演员时,大家都是奔着想演戏、想做演员去的。如今,近十万人报名参选,明显带有个人娱乐的倾向,总而言之就是“好玩”。唱歌唱腻了,跳舞跳累了,外形看来看去也就向中性靠拢了,“红楼”海选却抛出了更多的“玩法”:根据主办方的介绍,涉及文学知识、文学修养,对文学作品的理解,涉及形象气质,还涉及演技。若将琴棋书画都拿在手上正儿八经地玩一把,如此娱乐,那还真值得庆贺一番——至少说明人们对文化生活的需求提升了。

12  

 

一周新闻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