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在线 >环球娱乐时尚>影视吧>影视评论
荧屏“大院戏”遭遇内忧外患

[ 2006-07-28 10:11 ]

 

环球在线消息:

亲情与大义人为两难民俗和故事生硬分割

继年初的《乔家大院》后,被雪藏了整整两年的《范府大院》近日又在央视掀起了一阵“家族戏”热。央视索福瑞、AC尼尔森上周的调查表明,《范府大院》已经稳当全国的电视剧收视冠军。自从陈宝国的《大宅门》后,反映家族命运悲欢离合的电视剧持续升温,因为此类剧所折射出来的中华民族精神和传统文化,往往成为央视重头大戏的首选条件。

在“家族戏”、“宅门戏”越来越受关注的同时,也出现了若干问题。比如此次《范府大院》选择“伪汉奸”作为主人公,所受非议就不少;而另一种以展现文化为主的家族戏中,民俗展示和故事情节往往有脱节现象产生。

抗战风云篇

《范府大院》剑走偏锋

《范府大院》讲述了从清朝末年到建国前夕四十余年间,封建大家庭中各人的悲欢离合、坎坷命运,戏中所涉及的感情、商情、战情之争有常见“大院戏”的影子。故事的最大新意在于塑造了“伪汉奸”郭彩三(孙红雷饰),编导并没有落入俗套,简单直白地为主人公歌功颂德,而是剑走偏锋,描写了一个“汉奸”管家抗日自救的传奇一生:一个大家族的小管家,如果他不做汉奸,其身后一大家人甚至周围几百口子人全都要死……为了家族,他忍辱负重被当成北平头号大汉奸,直到北平解放,郭彩三才被平反。主演孙红雷看完剧本后倒吸一口冷气:“郭彩三用自己的屈辱和智慧维系家庭的生命。在遭受了诸多打击和压迫后,他没有死,而是活下来了,至今还活着。在某种程度上,他算得上是英雄。”

【诊断一:内忧】

把家族戏的大背景放在20世纪上半叶中国社会产生大变革时期,个人情感交融在国仇家恨中,势必产生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较典型的如《京华烟云》,在故事最后,大家族的人都加入到抗日洪流中去,主人公在家庭人情和民族大义间一定毫不犹豫地选择后者。也许是《范府大院》的编导太想跳出这个窠臼,于是给了主人公一个危险的定位,虽然想竭力表现郭彩三作为“近代苏武”的忍辱负重,但只要跨出那一步,他还是掩盖不了自己曾是“汉奸”的身份。也正因为这个主题过于敏感,早于《乔家大院》、《京华烟云》拍摄完毕的《范府大院》直到今日才得以播出。

上海大学影视学院的知名影评人聂伟在完整看完全剧后告诉记者,其实《范府大院》抓了一个很好的题材,抗战时期像郭彩三这样的中间人物非常多,这在以前的影视作品中没有单独表现过。“《范府大院》原是想把家族和抗战这两种非常能出戏的题材粘在一起,用郭彩三这一中间人物的眼光去重新叙述抗日,但如此尝试太危险,家族戏的部分只是给了他一个当‘汉奸’的借口,而抗战部分,主人公又无法拥有坚定的立场展示给观众,结果使得抗战戏太生硬,家族戏比较虚弱。这是该剧表现出来的硬伤。”

传统文化篇

民俗和故事是两张皮

通常如《大宅门》等家族戏都以激烈的社会变革中,一个富贵之家奋斗沉沦的曲折经历为主题,但时下越来越多的家族戏已经不满足于简单的情爱纠葛和人际纠纷,而侧重如何在剧中进行传统文化的传承和表达。导演胡玫接过《乔家大院》剧本后的第一件事便是将原本情爱纠葛的家族戏改头换面,重点放在如何将晋商文化延展开来。

以《龙票》、《白银谷》、《乔家大院》为代表的家族戏反映的是晋商文化,《龙票》保留了原著小说中大量关于近代金融体系和票号史的解读,其文化外延远远高于所谓“家族恩怨”的宣传看点。今年初各地热播的《徽娘宛心》以及刚刚开拍的《大祠堂》表现的是徽商文化,就连不太普及的古玩文化也在《玉碎》、《紫玉金砂》、《五月槐花香》等电视剧中得以表现。

【诊断二:外患】

这些以传承文化为剧情外延意义的家族戏有个通病———民俗展示和故事情节并没有很好的结合,而是被生硬地分割开了。曾在央视开“以点论价”之先河的《龙票》,却在收视率上惨败。观众反映《龙票》的文人味道重,“不是人人看得懂的通俗故事”。但在《龙票》后,迎难而上的《白银谷》同样收视低迷,这次观众则表示因为家族戏过重,没有突出晋商文化,有些喧宾夺主。

另一“本末倒置”的例子是黄磊自编自导自演的电视剧《天一生水》。这也是一部文化底蕴深厚的作品,反映清末民初中国第一藏书楼天一阁范氏家族三代人的悲欢离合。为突出其厚重文化的风格,黄磊在场景、道具、服装上下足了功夫,可以说重形式超过了重内容。由于该剧在故事情节上大打折扣,开播时也无法火起来。

电视剧毕竟是快餐文化,在这些家族戏中,传统文化被处理得过于粗糙也成为一大诟病。在《玉碎》之前,大院戏一般都以北京为故事发生地,以天津方言为台词主体的《玉碎》让人耳目一新。然而北方人看了却嚼不出正宗的“津味”,认为“只能糊弄南方人”。影评人聂伟接受记者采访时也表示,这部剧中的部分玉都是用玻璃做的,让内行人一眼就能看出来,显示了制作上的粗糙。

行家说法

好看、易看和耐看

古装剧受限,现实题材剧总出不了彩,因此介于古装剧边缘、年代感很强的家族戏仍是一个制片人青睐的题材。如何拍好文化底蕴深厚的家族戏,记者采访了正在安徽黄山拍摄明末家族戏《大祠堂》的著名导演阎建钢。

阎导表示,因为某些题材家族戏中的文化内涵比较深奥费解,拍成电视剧最重要的是“故事不但要讲得好看,还要易看、耐看、轻松地看、不费劲地看、有情趣地看。”《大祠堂》是一部反映徽州文化的家族戏,阎建钢在拍摄中所遵循的原则是:“决不能直白地表现所谓的文化内涵,一切主观的文化认知和负载,必须毫无痕迹地融入平实、自然、真实的故事形态中,即使观众领会不了所谓的历史和文化认知,也要提供给观众一个非看不可的故事系列。”

而人物的塑造和刻画,在阎导看来是拍好一部家族戏的核心,因为“只有人物能构建命运感,只有人物命运能揪住观众的心,能表述我们所寄托的内涵。所以,刻画人物必须细腻,流畅。”他对演员的要求则是:“除了把握住人物基调之外,一定要注意体味角色的心路历程。”

另一种抗日烽火下的家族戏,虽然剑走偏锋能够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但如果找不到很好的立场给主人公定位,就如同隔靴搔痒,在家族责任和民族大义上都无法表现到极致。《京华烟云》的导演张子恩认为,此类剧还是要“以表现中国人在当时的民族气节为主”,“《京华烟云》女主角的父亲姚思安是一位研究甲骨文的国学家,在日本人占领北京城时,为了不让甲骨文落入日本人的手中,他放火烧家与敌人同归于尽,此后他的子女也受其影响投入到抗日浪潮中。这是我们改编《京华烟云》的点睛之笔,传达出中国文化源远流长、生生不息的民族信念,使整个作品展现出与其他影视剧所不同的民族精神,同时也是符合林语堂创作该书的原旨的。” (记者|潘昕|文)

来源:新闻午报

 

一周新闻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