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在线 环球娱乐时尚>电影电视>影视资讯
好莱坞歌舞片与中国歌唱片

[ 2006-03-16 17:56 ]

 

好莱坞歌舞片与中国歌唱片中国日报网站消息:1927年,第一部有声电影《爵士歌王》的诞生,打破了32年以来电影的“沉默不语”,以其部分有声影像震惊了世界,宣告电影有声时代的到来;1929年,米高梅公司推出首部“百分之百对白,百分之百歌唱”的《百老汇的旋律》,宣告“歌舞片”时代开始,并在之后40年间长足发展。作为有声电影的崭新类型,“音乐歌舞片使音乐歌舞成为观赏的兴趣中心,音乐舞蹈进入叙事模式并成为重要因素”。在好莱坞所有类型影片中,歌舞片被认为是“好莱坞梦幻和神话的一种最典型的体现和载体”,是“最具艺术气质”的类型片,尤其在上世纪30年代那个充满恐慌的萧条年代,好莱坞歌舞片是美国人逃避现实、寻求寄托的精神避难所。

《百老汇的旋律》问世的30年代,是好莱坞歌舞片的第一个黄金岁月。虽然那场波及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带给人们的是失业、贫穷、饥饿、压抑,但歌舞片以其特有的轻歌曼舞、虚幻唯美、华丽富足,频频登上好莱坞大舞台,成为现实世界苦闷不堪的人们孤寂心灵的慰藉。1933年,《淘金女郎》和《四十二街》问世,又带给人们一场新鲜的视听体验。该片的成功得益于巴斯比·伯克利的编舞才华和对宏大场面的调控能力。作为30年代华纳兄弟公司最著名的歌舞编导,巴斯比·伯克利开创了歌舞片的“鸿篇巨制”,并将镜头从台前的静止中解放出来。《淘金女郎》开场的镜头便是舞女们穿着巨大的金币服装高声歌唱,欢快的场面使人很难想象这是一群正遭受失业痛苦的姑娘;同年,《第四十二街》的问世,给成长期的歌舞片带来生气。影片在叙事模式上开“后台歌舞片”先河,将歌曲穿插在舞台故事中。影片中最为人津津乐道的是巴斯比·伯克利创造的大型歌舞表演:升降自如的表演区、顶部摄影带来的俯视大全景,舞女组成的花团锦簇的图案等。收放自如的镜头表现力,证明了巴斯比·伯克利驾驭此类影片的能力。

30年代好莱坞歌舞片中可谓众星云集,人才辈出。阿斯泰尔和罗杰斯是30年代后期好莱坞歌舞片领域的一对金童玉女,1933年《飞向里奥》是这对黄金组合的银幕处女作,与伯克利歌舞影片的“宏大”不同,这对组合带给观众的是优雅浪漫、充满激情的表演。1935年的《大礼帽》和1936年的《欢乐时光》,是他们成功的代表作。《欢乐时光》遵循好莱坞歌舞片“爱情失而复得”的经典套路,插曲《今夜你如此美丽》曾获奥斯卡最佳歌曲奖,阿斯泰尔被认为是“20世纪30年代后期歌舞片惟一亮点”。遗憾的是,他们的表演仅几年便结束了。到30年代末期,随着伯克利大型歌舞的失宠和“阿斯泰尔和罗杰斯”组合的解散,歌舞片只得寻求新的尝试。1939年,《绿野仙踪》应时而生,该片的上映引起了广泛关注,不仅深受儿童喜爱,且成人也流连忘返。因其对彩虹那端幸福美好生活的描绘,对“年轻的,不满现状的人们来说,往往意味着逃避”。更有专家认为,后世的歌舞片或多或少都受《绿野仙踪》的影响,以今天的眼光来看,《绿野仙踪》在叙事上已有“类型杂糅”的倾向了,影片在歌舞中将“魔幻”渗透其中,讲述了一段寻求真善美的故事。该片曾获第二十届奥斯卡最佳音乐和最佳音乐原著配乐金像奖。
30年代好莱坞早期歌舞片,大多改编自百老汇经典歌舞剧或搬演自游艺场的舞台演出。改编和搬演,既可避免与1934年颁布的制片法则对“性、暴力”等内容的限制相抵触,也可为制片发行公司带来直接的经济收益。在叙事模式上,此时期的歌舞片“稳中求变”,大多沿袭了“歌舞+戏剧”的模式,虽然频繁重复带来了观影经验的单调,但影片营造的“欢快”、“温馨”景象和浪漫甜蜜的爱情故事,却奠定了后世经典歌舞片的走向。

与同时代大洋彼岸好莱坞歌舞片的“甜美”相比,30年代与中国本土相适应而诞生的“中国歌唱片”则相对贫弱得多。与那个时代中国普通百姓一贫如洗的生活状况类似,30年代中国早期歌唱片也是极其清苦的。由于受技术、文化背景、社会现实的限制,中国早期歌唱片呈现与好莱坞歌舞片截然不同的特征。

1931年,是中国早期歌唱片的一个大胆实践年。这一年连续3部具有纪念意义的歌唱片登上舞台,即《歌女红牡丹》、《雨过天青》和《歌场春色》。《歌女红牡丹》被誉为“中国电影史上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歌唱片”,讲述的是红牡丹这个深受封建思想毒害的歌女嫁给一个无赖,遭受重重压迫终于感动丈夫的故事。影片由明星公司和百代公司合作录制,并以明星影片公司的名义出品,费时6个月,耗资12万,当时堪称大片。在形式上,《歌女红牡丹》与中国戏曲形式结合,利用有声优势,穿插京剧《穆柯寨》、《玉堂春》等节目片断,使观众首次在银幕上听到戏曲的唱白。从艺术和技术角度来看,尽管该片很不成熟,但1931年3月公映时,却引起轰动,更有菲律宾和印度尼西亚地区的片商以高于无声片约10倍的价格,购买其放映版权。更重要的是,影片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礼教对妇女的残害,具有思想上的现实意义。
因技术条件限制,《歌女红牡丹》拍摄时采取的是腊盘发音,使创作和观赏极大不便。与《歌女红牡丹》同年,由“大中国”和“暨南”两家公司推出的《雨过天青》是中国首部片上发音的影片,该片是一部较成功的歌唱片。影片对主要人物性格的刻画,对歌唱的充分运用及镜头语言的大胆尝试,均令人耳目一新。

联华影业公司1934年出品的《渔光曲》,是我国早期有声片中不可多得的佳作,该片1935年参加莫斯科国际电影节并获荣誉奖,也是中国首部在国际上获奖的剧情长片。该片突破早期电影“影戏”束缚,真实地描写一个普通渔民家庭遭受剥削压迫的悲惨故事,表现了当时中国社会的阶级矛盾。一首动听的《渔光曲》贯穿始终,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该片在上海开创连映84天的纪录。

如果说30年代的好莱坞歌舞片为现实世界的人们提供的是一味幻想的安慰剂,那么,中国歌唱片则为人们提供了一条情绪“宣泄”的通道。面对战争的威胁,社会地位的低下和物质资源的贫乏,中国百姓处于水深火热煎熬中的那个动乱岁月里,苦闷、压抑的现实使他们只能在电影中寻求“慰藉”。由袁牧之编导,赵丹、周旋主演的《马路天使》,真实地再现了中国社会底层各色人物的悲惨命运:妓女、吹鼓手、剃头匠、小摊主等。影片以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表达了编创人员独特的人文关怀。影片开头由地上转入地下的镜头,昭示了影片主要人物的生存现实。与《渔光曲》不同的是,《马路天使》在悲悯中夹杂些许小市民“简单的快乐与幽默”,那些贫苦青年虽在物质方面极度匮乏,但始终未放弃对自由、爱情等美好事物的向往。在艰难的岁月里,他们相互扶持,苦中作乐,甚至不惜付出生命。1935年,《都市风光》再次聚焦旧中国的大都市,生动揭示了小市民阶层停滞愚昧的精神状态,创造性地采用漫画手法,把真实的生活描绘和大胆的夸张相结合,具有独到的清新活泼的风格和深刻尖锐的批判讽刺力量。该片是中国第一部音乐喜剧片。

中国早期歌唱片在获得长足发展并受到欢迎的同时,更加积极探索不同类型元素的糅合,《夜半歌声》是融“恐怖”因素于歌唱片中的佳作。影片借鉴好莱坞经典歌舞片《歌剧魅影》,讲述一段凄惨的爱情故事,暴露了封建统治阶级的横行霸道,歌颂了宋丹萍反封建、反对恶势力的斗争精神。田汉修改剧本并为主题歌和插曲作词,冼星海作曲。影片放映后引起轰动的同时也有争议,认为与国际电影的主导思想相背离,但受到人们喜爱的3支插曲却流行一时。
中国早期歌唱片是在借鉴好莱坞歌舞片的基础上,融入中国传统的人文思想与精神特质,与中国本土文化相适应,由于受经济及技术条件限制,中国早期歌唱片的主人公只歌不舞,并表现出较强的舞台表演痕迹。与巴斯比·伯克利的善于场面调度及场景的华丽不同,中国早期歌唱片采用定点拍摄;而从内容上看,30年代的中国早期歌唱片大多表现或反映了中国社会中下层民众生活的痛苦与命运的不济,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色彩。可谓“哀艳绝伦,催人泪下,旧世情缘,摄人心魄”。在歌唱的形式下,仍承担着“政治教化”的功能。

历史上的30年代正是中国电影创新时期,在继承传统,借鉴外来经验的基础上,大胆进行有声电影的各种尝试。歌唱片,作为好莱坞歌舞片在中国的类型变体,是中国早期(1905~1949年)类型片中较早并大获发展的片种之一。随着电影的发展,歌唱片以其独特的艺术特征、音乐表现力、艺术精神及审美特性,在30年代及其以后的岁月中,获得了极大的发展,成为中国电影史上一个奇迹。(作者:梁丽丽 来源:中外文化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