频道推荐> 哈马斯7日回复是否接受以色列长期停火协议 | 伊拉克女恐怖嫌犯落网 曾招募80余女人弹 | 辛普森因绑架罪等被判33年监禁 | 五角大楼明年计划招募千名外籍医护 |
9•11五周年记者抚今追昔:伤痕仍旧在生活要继续

2006-09-10 13:41:22
我来说两句打印文章发送给好友

环球在线消息:五年的时间不过是历史长河的一瞬,地球上的一次事件对茫茫宇宙更不啻尘粒。然而,对于当时当地身临其境的人们来说,那惊心动魄、惨烈恐怖的场面却永远刻骨铭心。时值9·11五周年纪念日来临之际,本网站采访了六位知名记者,他们或曾亲历报道过那次事件,或目前就在美国工作学习。以下就是他们对那次恐怖事件的回顾与思考。

(一)

“随着时间的推移,记忆会慢慢淡化。但是,对于亲眼目睹过9·11的人来说,遗忘并不是简单的事情。”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英语中心新闻专题部主任李培春 (时任中国国际广播电台驻纽约首席记者、9·11事件目击者和报道者)

***“困在大楼上的人手拉手往下跳”

最让我揪心的一刻,就是这些绝望的、被困在大楼上的人往下跳的时候,而且这一刻迄今仍在不停地重复。比如说两个人在往下跳,但你看过去就是两个小黑点。最多的一次,我看到四个人一起手拉手往下跳。

没想到大楼会倒塌,没想到突然一下子大家尖叫,一起看到大楼就像巧克力一样慢慢地融化。无论是在电视里看到,还是我在大楼底下亲眼看见大楼瞬间崩塌,都完全出乎我的意料,这种惊诧、恐怖是难以用语言表达的。

***“遗忘不是简单的事情”

随着时间的推移,记忆会慢慢淡化。但是,对于亲眼目睹过9·11的人来说,遗忘并不是简单的事情。

2002年驻站结束回国后,我也有一些机会去美国。尽管很多时候行程安排都很紧,但每次到纽约,我都会去世贸大楼遗址。和作为游客去参观不一样的是,我总是一个人独自去,回想这个事件,凭吊那些消失的生命。

2003年8月,9·11事件两周年纪念日之前,我再次来到纽约。虽然是在休假,但仍然想自己做些什么事情,来纪念这段不同寻常的经历。于是,我带着采访机,找到《中国日报》北美地区发行经理孙玲玲。恐怖袭击发生时,她曾经在世贸大楼工作,她是这场恐怖袭击的幸存者。作为一个普通人,我就是以这种方式来进行个人的思考,用“再经历”来凭吊那场带给我强烈震撼的恐怖袭击事件。

***“增加了生活中的恐惧”

如果说拿现在的美国和9·11事件发生之前的美国相比,我想其国内环境可能更不安全。虽然恐惧感会随着时间慢慢淡化,但那场袭击带给普通民众心灵的震撼是长久而深远的。当我在美国人口密集、繁华的大城市,比如纽约,参观或者游览的时候,心里偶尔会掠过一丝阴影,也会警告自己一下提高防备。虽然说9·11彻底改变美国人生活有些夸大,但毫无疑问的是,9·11让每个人都开始有了防恐的意识,增加了人们生活中可能会有的恐惧感。

(二)

“恐怖主义应是全人类爱好和平的人的共同敌人。所以世界各国爱好和平的人应该共同努力,反对恐怖主义,支持打击恐怖主义。”

——《中国青年报》国际部主任 张兴慧(时任《中国青年报》驻华盛顿记者)

***“美国人的大国心态”

在跟周围的美国人谈话的时候,我发现普通美国民众并没有特别惊慌。所有的人工作生活一如既往,状态都很平静。在纽约我也遇到一些悼念集会或者人们的纪念活动。但整个纽约和世贸大楼周围都很平静,也很有秩序。我想,美国人处理这件事还是很井井有条的,就像处理很多其它的事情一样。我认为这就是美国人的大国心态在这个时候的体现。

***“即使不发生,也要告诉我”

后来也有很多次美国提高了国内预警等级,但基本没有再发生这样的袭击事件。提高预警等级也没有影响到美国人的正常生活。大多数美国人都抱着这样的心态:即使不发生,也要告诉我,以便我自己做准备。这一点是与中国民众的不同之处。

***“反恐努力值得肯定”

从结果角度来看,恐怖主义至今没有根除,恐怖活动在全球仍时有发生。所以,并不能说反恐行动已经保证了世界的安全。但从具体效果而言,五年内各国的反恐行动还是取得了很大的成效。类似9·11这样的大规模恐怖袭击事件,至少在发达国家没有再次发生。虽然有些国家也遭遇不幸,但恐怖主义的整体势力已经得到控制。所以从这一角度而言,世界各国五年内的反恐努力还是很值得肯定的。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环球在线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环球在线: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环球在线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552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环球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