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在线 >环球快讯>地球这一天>中国及周边
战友情深——同窗好友追忆杜照宇

[ 2006-07-28 19:45 ]

 

环球在线消息:这两天是许斌最难过的日子。当他得知自己的同窗好友杜照宇在黎巴嫩不幸遇难后,心情十分悲痛。

“整个下午我什么都干不了,脑子里全是我俩在一起的情形。”7月27日下午,许斌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

1990年,许斌与杜照宇一同考入军校。从大学本科到硕士研究生,他们在一起学习生活了6年半,结下了深厚的战友情。

“本科时,我俩同在一个学员队,都是队里的学习组长,又同时被保送读研究生。上研究生时,我俩在一间宿舍住了两年半,同吃、同住、同学习、同玩乐。”许斌一边尽量控制悲伤,一边讲述着他与杜照宇的往事。

“他为人诚恳、老实,亲和力很强。别看他比我小,可平时我和其他同学都喜欢叫他‘老杜’。”许斌说,“他总是一张笑脸,不管谁有困难,都非常乐意去帮助。”

1996年暑假,许斌到北京查找论文资料,办完事后离开学仅剩一周时间了。这是个让他两难的选择:回南方老家吧,路程远,呆不了多长时间就又得往学校赶;如果直接回学校,那里又没有人。于是,他犹豫着给杜照宇打了个电话。

电话里,杜照宇当即邀请许斌到济南家中做客。

“老杜的家不大,只有几件简单的家具和书柜,书柜里全是书,摆放得非常整齐。”许斌回忆说,“全家人见到我都很热情。老杜见面就说:‘上车饺子下车面,这是北方人招待客人的传统。今天,就给你煮面吃吧!’”

杜照宇出生在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是山东省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的研究人员,母亲在山东省科学院从事财务工作。家庭的熏陶对他的成长影响很大。

“不管干什么事,他都对自己要求很严。”许斌回忆说,上研究生时,老师留的作业,他总是认真完成,从不偷懒。写论文需要查找资料,他便跑到书店、图书馆整理了一大堆的卡片和笔记。复印资料费用较高,有时钱不够用,他就用手抄。论文写完后,他又一遍遍找导师修改。

“他的论文至少改了七八遍。”许斌说,“研究生毕业后,我们都分到了北京,但由于各自的工作都很忙,我们很少见面,但经常打电话。”

2001年5月底,许斌随代表团出访印度,住的饭店里没有开水喝。当时,杜照宇是中国驻印度大使馆武官助理。

“为了能让代表团的40多人喝上开水,老杜的领导带着他和他的妻子李玲玲,把能烧开水的电热壶、电热水器等全都拿来了。烧好水后,他们又一壶一壶地为每个房间送开水。”许斌回忆往事,眼里含着泪花,“那要花费多少时间啊!那件事感动了代表团的所有成员。”

知道杜照宇要去黎巴嫩履职后,许斌曾问他:“那里很艰苦又有危险,你家里还有个1岁多的孩子,你真想去吗?”可杜照宇却微微一笑,说:“当军人,到哪都一样。再说了,这也能丰富一下自己的阅历。家里的事,就只有辛苦一下玲玲了。”

“26日那天,当我听到了老杜遇难的消息后,我的脑袋一下子就蒙了,第一个反应就是不可能!这么好的一个人怎么会突然没有了呢?”许斌抹着眼泪说,“以后,他的父母谁来照料?他的妻子,还有他的宝贝儿子又由谁来照料?我现在不敢再想了,一想心里就发酸……”

(新华社北京7月28日电   王经国 刘德茂)

 

一周新闻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