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奥林匹亚到鸟巢:“圣火将军”黄启均
[ 2008-08-09 00:27 ]

中国日报网站环球在线消息:200888晚,当李宁在全球40亿电视观众面前天人合一地点燃北京奥运会主火炬塔的时候,在现场的黄启均长长地出了一口气,绷了4个月的神经倏然松弛。这个持多重身份的神秘人物对这一刻期盼已久。他是北京奥组委圣火传递技术保障部门的负责人,从春末的希腊到盛夏的北京,如履薄冰地伺候祥云火炬穿越了境外21个城市,行程9.7万多公里;他是2万多名北京奥运火炬手中的一员,不过跑了一棒,却被公认为是负担最重的火炬手;他又是一名年纪最长的圣火护卫,和最头牌的火炬专家。

l       多种身份的神秘人物:最熟悉圣火三种载体的人

黄启均以两个截然不同的身份出现在北京奥运火炬接力的内部手册上:北京奥组委技术顾问和圣火护卫。

北京奥运圣火征程万里,从3月底在希腊上路,到今晚圣火点燃一刻,一直伴随着它的人屈指可数。黄启均可能是他们中最低调的人。也难怪,他不仅极少在观众如潮的传递日被看到与团队其他成员同时出现,而且像所有圣火护卫一样,直至今日,外界对他几乎一无所知。

与一些已成为“全民偶像”的护卫相比,黄启均过于瘦小精干的外表,也使他的工作内容显得更加神秘。

但当圣火在鸟巢主火炬塔点燃的那一刻,一切神秘都在这个中年人的泪水中烟消云散。我一下子就放松下来了,累,但是又激动,他在接受中国日报的独家专访时说:我的任务完成了。

没有人比他更熟悉北京奥运圣火的三种载体——祥云火炬、圣火盆和火种灯。没有人对这些载体肩负着比他更大的责任,没有人更有权利在点火仪式结束后喜极而泣,尽情宣泄成功的兴奋。

请记住黄启均,北京奥运祥云火炬的制造者,圣火盆、火种灯的设计者、制造者,和直到主火炬塔被点燃前,圣火安全的重要负责人。

l       作为头号火炬专家:最揪心的是开幕式的点火

最初领命时,黄启均最不担心的就是开幕式上的点火仪式。但直到上月末开始亲身参与开幕式点火方案的验证工作时,他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北京奥运开幕式,几十亿双眼睛共同关注,点火的方案必须万无一失。作为火炬保障的技术负责人,黄启均必须对点火方案了然于胸,了解其每一步的详细设计,进而评估火炬能否满足该方案的要求。

但当看到点火仪式方案时,黄启均大吃一惊。最后一棒火炬手的点火方法相当特殊,技术难度非常之大。他意识到,主创人员在设计点火方式的时候,似乎没有怎么考虑到鸟巢上空复杂的作业环境。当然,方案是不能变了。黄和他的团队迎难而上,细查北京的天气,根据场馆的不同风向,模拟这么大一个建筑在不同气候条件下的最大风速。根据几百次的试验分析,黄的技术组对火炬又再次进行了技术改造。

直到本月初的某晚,黄启均还在做试验。在又一次改进过火炬燃烧系统后,团队的3个人跑到院子里,拿着火炬打赌谁能用随便什么方式搞灭它。结果谁都搞不灭。轮到黄启均的时候,他用打棒球的方式以最快的速度把火炬自下而上地一甩。由于用力过大,惯性使整个火炬的芯脱离而去,“呜”地在空中画了一条火的弧线,跃过一条马路,跨过一个院子,划过一台车,砸在另一条路中间,就像一团火球蹦出来,重重落在地上。

火还是没有灭。

尽管彩排了多次,火炬都没在空中灭过,黄启均还是心有余悸,毕竟这场仪式太重要了,也太隆重了,而且按他的话讲,点火方法也“太恐怖了一点”:7棒火炬手在场馆里面传递结束之后,一条悬吊把主火炬手吊起来,升到场馆的顶部,绕着鸟巢飞转一圈,然后点燃长10左右的鸟巢主火引线。

对观众来说,开幕式的点火仪式是一场难以忘怀的视觉盛宴。但只有黄启均知道,这背后的风险有多大。“你想,几十米的高空风有多大?!下面三级风,上面就有六级风,况且鸟巢的风很复杂。而且它没有预案,就只有一个人吊着,必须保证万无一失!”他在开幕式前夜忧心忡忡地告诉中国日报记者。

黄启均为最后一棒火炬手的火炬特别多灌了7燃料。据他估算,主火炬手在鸟巢上空转一圈要450秒左右。虽然祥云火炬在一般情况下可以燃烧15分钟,但由于开幕式的需要,火苗被调高到了40厘米。用他的话说就是:“多一点燃料,保险系数就高一点。”

除此之外,这个45岁的男人能做的,就只剩下拭目以待了。

l       作为境外传递负担最重的圣火护卫:最具挑战的是圣火的安全

挑战一:劳心更胜于劳累

黄启均在火炬境外传递团队中属圣火护卫编制,食宿均和圣火护卫在一起。但他的日程跟包括圣火护卫们在内的绝大多数团队成员都不同。奥运圣火号专机每到全新的一站,这位堂堂企业老总的第一反应,就是赶快下飞机去装火炬。往往在这个工作完成后,就是清晨五六点钟了。黄启均永远只有打个盹的时间,因为天一亮,他就必须赶去庆典现场装圣火盆。

33天下来,同行的记者都知道护跑队里有个专门护火使者,终日难寻影踪。境外火炬传递,“其实我是真正的‘火炬手’,只要我在的站,火炬都一根一根地过我的手”,黄启均肯定地说:“我负责每天装火炬,一下飞机就找保证火种灯的油,然后装火炬、圣火盆,再在圣火盆点燃的那一刻负责圣火盆的开关,庆典仪式结束后再把它装好箱,送上车,转场。这就是我和雷涛(北京奥组委火炬接力中心综合保障处处长)每天一起干的活儿。”

在境外传递开始前,黄启均及其团队为确保万无一失,对祥云做了7000多次试验。最终,祥云火炬在传递全程的灭火率创造了0.5%的记录,小于黄启均与奥组委签约保证的1%,也远小于历届奥运会传递期间火炬的灭火率。

北京奥运圣火的境外传递艰苦卓绝:3321个城市,没有四季,没有时差,没有休息。一路走完,每一名团队成员都很疲惫不堪。但对于黄启均来讲,累心才是最大的难题。专机抵达圣彼得堡后,他发现团队向俄方提供的技术要求图文并茂,十分详细,但由于双方对一些技术指标的理解不一样,致使俄方提供的气瓶和配件材料都不能适用于圣火盆。时间紧迫,亟需解决。因为不会俄语,黄启均抓来一名志愿者翻译,又遍地找司机,找齐人马之后,一行人立即赶赴郊区,找减压阀、气瓶和各种材料,虽然最终按时完成了火炬的安装测试,但黄启均还是直冒冷汗:万一没有找到……

幸而吉人天相,200888日后,所有的万一都将成为永久的回忆。

挑战二:靠人不如靠己

说到此,黄启均也是一肚子的故事。

“我们提前两天到达希腊,准备324的取火仪式。抵达当晚,我们就到奥林匹亚学院去教希腊方安装火炬,用幻灯片、配英文翻译跟他们讲解,他们都说可以,也试装了。谁知希方可能因为是每4年就主持一次奥运火炬传递,对装火炬这样的事情不太重视,一个劲地“OKOK”,“没问题,没问题”。我们很放不下心来,于是就在次日晚上,自己重新调试了第一棒火炬手的火炬。

“到点火仪式当天早晨,我给了希方一根我们调好的火炬,并和他们约定,在现场必须就用我们这一根火炬,绝对不能用他们自己装的,因为我不能完全保证他们装的火炬没有问题。同时,我自己又用报纸包了一根备用火炬,夹在腋下。谁知还没等我进场,这根备用的就被当地的便衣没收了。这时距点火还有一段时间。我就影子一样跟住他,不离左右地缠他把火炬还给我。可惜我们在场的没人懂希腊语,讲英语那些便衣也听不懂。后来,终于见到一个懂希腊语的华人,他帮我跟那位便衣理论了半天,对方还是说‘我不管’,就是不允许我带着它进去,还说我们不需要备用的,你就放在我这里,点完火后你到我这里拿回去。我说,那你写个收条给我啊?!那人依旧死活不给,最后还是点完火后,我才从他那里把火炬取回。”

“点火仪式结束后,我又一路狂追圣火运行团队,追了好几个小时。不追不行呀,因为希腊方没有给火炬加锡箔。锡箔为什么重要呢?火炬燃料本身气化速度很快,容易结冰,堵塞燃气管道。因为燃料是液态的燃气,气化的时候会迅速吸热。越燃烧,就越吸热。为了让燃烧速度和气化速度同步,我们设计了一条回热管,再用锡箔把气罐缠住,让它不断气化,然后再加温,这样来保证出气速度的均匀。”

“追上以后,我发现希方就用一辆货车拉着所有的装备,包括600根他们都装好了的火炬。我一看,一根都没有包上锡箔,根本就少了这道程序。没办法,这时候已经晚上了,必须要保证天亮以后的传递。我当时就一个人。我说你们就把车交给我吧,钥匙给我,车门打开。”

“我一个人爬进尾箱,翻箱倒柜地一根一根把火炬拆开,加锡箔,再重新装起来,弄了一个通宵。”

挑战三:遭遇暗算和伏击

一提起在美国的遭遇,黄启均的气就不打一处来。

“这是从开始就令人手足无措的一站。传递日当天,我们出发就晚了,传递路程又短,所以我必须马上赶到现场,把圣火盆装好。因为提前一天去装圣火盆,美方不让我装,说那东西装好以后,不保证第二天还能正常。而传递当天我提前去装的时候,又赶上封路,不让我们去,所以我们只能跟着大团队走,到了十二点去装圣火盆。”

目标——庆典仪式举办地,旧金山的赫尔曼广场。

在境外传递经过的全部21个城市,这是唯一未达成目标的一站。

“前面带路的小车,离我们大概30远,已经快到目的地了。谁知道它拐过一个弯,一下子拐大了,我们的车又是大车,一下子被拉开了距离。车队速度一慢,一个藏独分子突然冲出警戒线,对着车猛吼。吼完后,这人看到车的速度不会对他自己的生命有威胁,就大字形地躺到地上。”

“随后,冲出的人越来越多,都躺在地上,上千藏独分子把我们的车围了个遍。我想完啦,圣火盆怎么装?我不是担心被人打的问题。我想,相信美国警方会来解困。结果,大家都来看热闹了。有人爬车,有人打车,砸车,扔水袋,混乱了。当时我就觉得惨了,因为过了三四分钟,警方都没来,这压力就大了。你说圣火盆装不了,庆典仪式怎么点啊?……离我们100左右就是一排二三十辆摩托车,旁边都有警察,我就不明白他们为什么不过来。”

车窗的玻璃被迅速砸碎,黄启均频频拍照留证,但最终被车上的美方安保人员以勿激怒暴力分子的理由制止。于是,他和雷涛等几人被困车上,度过了毕生难忘的一个小时。其间,圣火团队一名叫亚当的澳大利亚专家对黄启均和雷涛建议说,你们两个是中国人,我们三个是外国面孔的,他们可能会先找你们砸。我们三个在前面,你们两个在后面,先在厕所里避一避吧。

雷涛回答道:我死也不会死在厕所里面。就是为奥运献身,我也要光明磊落一点。

一个小时后,美国警方的救援车辆终于冲开示威人群,将车上诸人抢出。赫尔曼广场的仪式取消了,庆典被临时转往机场,但圣火盆没有被点燃。黄启均回忆道:“在美国就是觉得很不可思议,很愤怒,也很担心,因为不能完成任务。”

l       作为最辛苦的护火人:最艰难但也最让他有成就感的是火炬本身

九运会以来,黄启均和他的华帝团队接连制造了城运会、农运会、大运会和十运会的火炬。他说,这和他从九运后就形成的火炬情结是分不开的。“因为华帝是做燃气具的,火炬是我们跟体育最巧妙的结合。而火炬又是一种图腾,一种象征。这是非常振奋人心的合作。”

于是到2003年非典时,黄启均就开始接触北京奥组委,表达了参与奥运会火炬制作的愿望。今日,他的火炬梦圆,他自己也于57在广州作为火炬手参与了传递。但汶川地震后,这个爱火炬的人坐不住了。黄启均和他公司的另两名火炬手拍卖了心爱的火炬,捐给了灾区人民。华帝也在514就出动200人,拉了200台灶具,和一车面、大米、鸡蛋,赶赴灾区,搭建了40个帐篷,烧水、煮粥供灾民吃喝。

“奥运是参与,更是奉献,”黄启均平静地说。随着奥运会的开幕,他的任务也将告一段落。“火将军”也有休息的时候,但休息是为了更好的工作。“残奥会的火炬也是我的活,但现在还有几天,我总算可以放松放松,看看比赛了。”

(中国日报记者胡亦南  编辑:信莲)


 

   今日选萃
 
| 关于中国日报网站 | 关于环球在线 | 发布广告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工作机会 |
版权保护:本网站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站独家所有,
未经中国日报网站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