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地震灾区恢复重建将做好六件事
[ 2008-06-18 11:14 ]

中国日报网环球在线消息:目前,四川抗震救灾工作取得了重大阶段性胜利,受灾群众基本生活初步得到安排,但恢复重建的任务依旧十分艰巨。灾区恢复重建将做好六件事:

一是创造就业岗位,安置失业人员。绵竹市受灾人员有51万多人,由于工业企业损失严重,大片厂房被掩盖,全市有10万多人成为“无业人员”。目前,如何尽快恢复人力资源市场,搭建外出务工和本地就业两个平台,创造更多的工作岗位安排就业,是摆在人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5月25日,地震发生后的第13天,绵竹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就在灾民集中安置点附近,搭起了人力资源市场的帐篷,调集人力、物力、财力,推动受灾群众就业。他们还通过媒体和网络向全国发出了“提供一个就业岗位,就能帮助一位灾民重建家园”的倡议书,第二天就有230多家省外企业派人来到绵竹市招录工人。

二是增加过渡房源,做好住房重建工作。盛夏即将来临,对那些在简易帐篷中的受灾群众而言,及时、宜居的过渡安置房是他们更切近的等待。

截至15日,地震灾区过渡安置房已安装15.26万套、正安装38800套、待安装96300套,生产地已发运56200套、待发运77800套。但同时也面临一些困难:一些地方出现了原材料短缺、价格上涨、运输困难等新问题;而地震灾区不少地方处于山谷地带,地方狭窄,找一个可以建过渡房的地点成了大难题。

民政部、财政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近日出台了《关于做好汶川地震房屋倒损农户住房重建工作的指导意见》,提出帮助农民建有抗灾能力、价格适中的房屋,同时,中央财政对汶川地震房屋倒塌或严重损坏、无家可归的农户重建住房,原则上按每户平均1万元的标准补助,对其他损房农户给予适当补助。

三是做好移民安置,鼓励重建家园。地震使很多山区农村已不适合人居,必须迁出,但迁入地没有土地,村民的长久生计需要研究解决;不少山区农民缺乏一技之长,就业能力薄弱。

由于山体滑坡等次生灾害多发,重灾区青川县3000多群众紧急移民剑阁、元坝等县区。根据广元市的移民规定,每个移民将分发到棉衣、棉被、灶具等生活必需品,接收移民的乡镇还将给他们每人分一亩耕地和半亩林地,为他们提供必要的生产、生活资料。

绵竹市委书记蒋国华建议:这些迁出受灾群众的安置政策可参照中国的移民政策予以对待,政府一方面通过多种渠道筹集工作岗位,一方面通过短期、长期培训让他们掌握基础就业技能,为下一步的安置奠定基础。

四是防范次生灾害,避免再度伤亡。唐家山堰塞湖成功除险,消除了汶川大地震以来四川灾区最大的次生灾害,但绝不意味着其他次生灾害不再具有威胁,除堰塞湖外,山体滑坡、塌方等地质灾害时有发生,随着汛期和盛夏来临,防疫工作也面临挑战。

国土资源部在重灾县展开地震灾害排查工作,防止地震引发的大量次生地质灾害,避免再次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卫生部门采取多项措施落实卫生防疫,努力建立有效统合、协调各方救灾防病力量的强有力的应急指挥以及顺畅的信息沟通体系与机制。

五是为孤残、孤儿、孤老提供康复保障。《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条例》强调:民政部门要具体组织实施对孤儿、孤老、残疾人员的安置、补助、心理援助和伤残康复。

参加抗震救灾的成都军区驻滇某师日前正式启动结对帮扶“四个一”活动,其中一项就是一名师团党委常委帮扶一个孤寡,或者孤儿、孤残和军烈属,岗位变动时,要搞好交接,由接替者继续进行帮扶,给孤寡老人送终,将孤儿帮扶到18岁。

六是恢复旅游经济,加大扶持力度。旅游业是四川的支柱产业,汶川大地震给四川等地的旅游业产生重大影响,世界遗产地都江堰-青城山、大熊猫栖息地核心景区卧龙等景区受灾严重。6月14日起,四川全面启动恢复乐山、凉山等13个市州旅游市场,部分启动恢复成都市旅游市场。

汶川地震灾后旅游业重建规划编制工作也于日前启动。尽快恢复旅游景点的交通基础设施,特别是黄金旅游线路九寨沟-黄龙环线公路损毁严重,恢复旅游市场消费和投资经营者信心;有关部门进一步加大对灾区重建的资金及政策扶持力度,使灾区旅游业尽快得到恢复发展,增强信心。

(来源:新华网成都6月17日电 编辑:婧远)


 

   今日选萃
 
| 关于中国日报网站 | 关于环球在线 | 发布广告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工作机会 |
版权保护:本网站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站独家所有,
未经中国日报网站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