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经济|社会|热图|专题|节会|人事变动|地方企业|文化 •  旅游|
  各地: 安徽 北京 重庆 大连 福建 广东 广西 海南 黑龙江 河南 湖北 湖南 吉林 江苏 辽宁 四川 山东 上海 陕西 深圳 天津 新疆 云南 浙江
中国在线>华东地区>上海>上海新闻
《中国调查记者行业生态报告》首发
2011-06-14 16:32:17      来源:中国日报

打印文章 发送给好友 分享按钮

近日,“数字化时代的调查性报道”研讨会在上海举行,发布了国内第一份《中国调查记者行业生态报告》。报告显示,中国调查记者行业由男性主导,年龄结构年轻,学历较高。84%为男性,女性只占16%左右。大约有76%的调查记者年龄在35及35岁以下,50岁以上的不到3%。几乎所有的调查记者都具有大专或以上学历,76%左右为本科,而拥有硕士或博士学位的有15%左右。调查记者所修专业主要有三大类,新闻传播类,占40%左右;语言文学类,占20%七左右;经济管理类,占百分之12%。

调查记者从业经验丰富,平均从事新闻工作八年,从事调查报道五年左右。50%以上的调查记者“从事新闻工作的时间”是6-10年,30%不到的调查记者从业1-5年,15%的调查记者从事了11-15年的新闻工作。拥有调查记者的媒体主要分布在北京、广州、上海;调查记者多在北京、上海、广州工作。

“基本青壮、基本男性、基本有文化、基本从业八年,老巢基本在北上广,流窜范围基本不定,基本收入低、基本不满意、基本作息乱。善打听也善爆料,善协作也善拉锯。我不是传声筒,我是调查记者,我挖掘事实,我接近真相”。

2011年6月12日下午,在复旦大学举办的“数字化时代的调查性报道”圆桌论坛上,两位青年传播学者以一篇微博,概括了中国调查记者群的真实群像,而支撑这篇微博的却是历时半年、新近完成的国内第一份《中国调查记者行业生态报告》。《报告》由香港城市大学媒体传播系沈菲、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张志安两位博士合作完成,对340位左右报纸和杂志的调查记者采取全样本问卷调查,第一次全方位地展现了中国调查记者的职业观念和生存状况。

本次论坛由“文化繁荣与新媒体发展”上海市社会科学创新基地(复旦大学)、上海市发展战略研究所赵凯工作室和《新闻记者》杂志社主办,复旦大学新媒体研究中心协办。基地主任赵凯教授致欢迎辞,教育部新闻学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李良荣教授、武汉大学夏倩芳教授、瑞典隆德大学副教授史雯、复旦大学白红义博士,《财经》上海站站长杨海鹏、《南方周末》记者鞠靖、《21世纪经济报道》新闻总监左志监等中外学者与调查记者围绕这项《报告》及“数字化时代的调查性报道”话题展开研讨。

“要描摹中国的调查记者的群像并不容易,试图准确概括他们的生产方式和新闻观念在特定历史时期的所展示的社会学规律与意义则更具挑战,但我们很想做此尝试。”《报告》主笔之一沈菲博士介绍说。

来源:中国日报(记者 胡永启) 编辑:张少虎


新闻热搜
 
商讯
专题
2011中美澳艺术滑水对抗赛
2011中美澳艺术滑水对抗赛>> 详细

各地新闻
伟大历程>> 详细
点击排行
  交通运输部:坚决撤销收费期满的公路收费项目
胡锦涛总书记论“井冈山精神”
 
视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