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经济|社会|热图|专题|节会|人事变动|地方企业|文化 •  旅游|
  各地: 安徽 北京 重庆 大连 福建 广东 广西 海南 黑龙江 河南 湖北 湖南 吉林 江苏 辽宁 四川 山东 上海 陕西 深圳 天津 新疆 云南 浙江
中国在线>专题>辉煌十一五>媒体评论
辉煌十一五·2006-2010:加快转变 决心大力度更大
2010-10-18 09:47:52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打印文章 发送给好友

辉煌十一五·2006-2010:加快转变 决心大力度更大

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即将过去的“十一五”,中国奋力摆脱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同时,也全面开启了一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变革。

摒弃那种重速度轻效益、重国际市场轻国内需求、重财富增长轻民生投入的传统发展方式,中国把结构的优化、效益的提高、发展的可持续、成果的共享放在突出位置。

新阶段、新思路、新举措。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国前进的方向更加明确,步伐更加稳健。

“促转变”共识凝聚

“十一五”的这5年,清晰地记录了中国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的艰辛探索。

2006年3月第十届全国人大第四次会议批准的“十一五”规划,明确提出“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并首次出现8个约束性指标。这8个指标,既包括“十五”未实现的能源和环保指标,还覆盖了人口控制、养老保险、农村医疗等民生领域,个个都是硬碰硬的问题。以往最被看重的经济增长等则列入预期指标。

约束性指标的出现,给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做出了硬性规定,也使各级政府树立新的政绩观有了具体内容。它折射出党中央、国务院求真务实的精神,折射出中国促转变的决心和信心。

2007年,党的十七大又明确提出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百年一遇的国际金融危机,把中国经济高度依赖国际市场、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的软肋暴露出来。全力以赴抗冲击,共克时艰保增长,中国在交出一份亮丽答卷的同时,也在冷静地思考、全面地警省。“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冲击,表面上是对经济增长速度的冲击,实质上是对经济发展方式的冲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刻不容缓。”2009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党中央做出这样的判断,直指问题关键。

“国际金融危机形成的倒逼机制客观上为我国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供了难得的机遇,我们必须紧紧抓住机遇,承担起历史使命。”胡锦涛总书记2010年初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让认识飞跃升华。

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再到“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国对促转变的共识充分凝聚。

“又快又好”,曾是全国各地多年追求的目标。而今,着眼于转变,我们不再单纯求“快”,而是强调“又好又快”。“十一五”期间,我国连续5年将当年国民经济增长的预期目标定为8%。虽然看起来没有变化,内涵却大不相同。其中的2009年确定的8%,关键是保增长。但在2009年已实现GDP增长9.1%的情况下仍确定2010年的目标是8%,则是侧重于不盲目追求高速度,把更多精力放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让“快”服从于“好”,全国各地积极调结构,促转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新理念深入人心。

真抓实干见成效

真抓实干,5年间我国积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发展的质量不断提升。

“十一五”规划纲要指出,把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作为基本立足点,促使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和出口拉动向消费与投资、内需与外需协调拉动转变。这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内容,也是对中国经济发展的重大考验。

近5年来,国家通过产业政策、行业准入等经济和法律手段,抑制过热行业的扩张,引导更多资金进入薄弱环节和高新技术行业,一系列鼓励民间投资的政策也陆续出台,投资增幅在宏观调控作用下逐步回落。与此同时,随着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完善教育、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体系各项举措的出台,消费“短板”在一点点长高。2007年,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7年来首次超过投资。家电下乡、汽车下乡、摩托车下乡……2009年,通过改善消费环境、出台直接促消费的政策措施等,消费对经济的拉动力愈益强劲,在“保增长”中,消费成功地打下半壁江山。 

中国经济的内生动力在增强,经济结构更加合理。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十一五”期间,第三产业就业人员占全社会就业人员比重由2005年的31.4%上升至2008年的33.2%。经初步核算,2009年全国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由“十五”末的40.3%上升至42.6%。

产业结构调整迈出新步伐。2009年,十大重点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制定实施,当年安排200亿元技改专项资金支持4441个技改项目。机械、冶金、汽车、有色等重点行业的集中度进一步提高。信息通信、先进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与节能环保、生物产业和高端生产性服务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异军突起。初步估算,到2020年,这六大新兴产业实现增加值占GDP比重有望达到20%左右。

自主创新成为时代的最强音。“十一五”期间,载人航天、月球探测相继取得成功,国产新支线飞机首次翱翔蓝天,特高压输变电设备等重大技术装备实现自主制造……通过加快实施重大科技专项,支持企业技改提速,上万亿元资金投向自主创新和重大科技专项,自主创新逐渐成为各行业实现经济转型的决定性力量。

在“加快”转变上下功夫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重在“加快”。经历国际金融危机的洗礼,中国更加认识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等不起、慢不得”,促转变的决心更大、力度更大。

加快转变,要动真格的。

国际金融危机把中国推到十字路口:是以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不顾一切追求高增长,还是以生态环境保护为前提追求发展的可持续?立足当前,放眼长远,走绿色发展之路成为人们坚定的选择。国家向高耗能、高污染频频亮起红灯。“十一五”的前四年,累计分别淘汰炼铁、炼钢、焦炭、水泥和造纸等落后产能2110万吨、1640万吨、1809万吨、7416万吨和150万吨。清洁生产全面推开,与2005年相比,2009年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累计分别下降9.66%和13.14%,“十一五”二氧化硫减排目标提前一年实现。“十一五”前四年,全国万元GDP能耗累计下降15.61%,年均降幅4.15%。

加快转变,要舍得投入。

改善民生,既是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迫切要求,也是扩内需、调结构、解开经济发展诸多难题的钥匙。各地把民生放到更重要的位置,在有限的财力中,切给民生的那块“蛋糕”越做越大。2009年初,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不断加剧,中央财政收入连续四个月下降,但中央财政预算安排“三农”支出仍达到7161亿元,比上年增加1206亿元,安排就业资金420亿元,比上年增长66.7%,安排保障性安居工程资金493亿元,增长171%。

加快转变,要勇于攻坚。

如果价格形成机制不能真正反映资源稀缺度,企业总能轻易获得廉价生产要素并赚取高额利润,自然不会主动转方式、调结构。“十一五”期间,我国大力推进关键领域和重点环节的改革,电价改革就是其中一个缩影。从2006年火力电企电价调整到2009年电力用户与发电企业直接交易试点启动,再到今年10月国家发改委公布居民阶梯电价征求意见方案,电价形成机制的每一项突破都带来深刻的利益调整。深化改革,不仅为中国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注入持久的动力,也提供了体制机制的保障。

站上新起点,迎接新挑战。中国正以新的发展方式走向更加辉煌的“十二五”。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编辑:邓京荆


新闻热搜
 
商讯
专题
打击假冒产品保护知识产权专项行动
>> 详细

各地新闻
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印发《关于建立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补偿机制的意见》,提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挂号费、诊查费、注射费(含静脉输液费,不含药品费)以及药事服务成本将合并为一般诊疗费,实行“一费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现有挂号费、诊查费、注射费(含静脉输液费,不含药品费)以及药事服务成本合并为一般诊疗费,实行“一费制”。>> 详细
点击排行
  香港宣布申办2023年亚运会 预算60亿港元
官场现形记:细数2010年落马贪官七宗“最”(组图)
 
视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