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1北京特大暴雨:雨中的感动[3]- 中国日报网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订阅手机报国际 中国 博览 财经 汽车 房产 科技 娱乐 体育 时尚 旅游 健康 移民 亲子 社区 专题
中国日报网 中国在线 时政热点 要闻聚焦 人事任免 各地新闻 社会民生 节会大全 教育职场 趣闻轶事 深度解读 本网专稿 视频播报 专题访谈 财经资讯 企业动态 精品旅游 科技IT 体坛快讯 聚焦明星

721北京特大暴雨:雨中的感动

2012-12-27 16:48:01 来源:721 感人
打印 发送 字号 T | T 我来说两句2311人参与)

北京暴雨考验什么?城市应急及防汛能力需提升

721北京特大暴雨:雨中的感动 

7月22日上午,朝阳区望京某路段积水严重成“湖面”,车如游艇。7月21日至7月22日凌晨,北京降下了61年来的最大暴雨。连续十余个小时的降雨,使部分路面大量积水。中新社发李学仕 摄

21日白天至22日凌晨,北京城遭遇自1951年有气象记录以来最凶猛、最持久的一次强暴雨。这场暴雨给北京市民和政府以巨大考验,危急关头干部群众表现出来的“责任如山”“守望相助”,体现出首善之区官员民众良好的道德素质,但同时也暴露出城市应急管理能力、防汛能力需要进一步提升。

10万人抢险 危急关头“守望相助”

电闪雷鸣、暴雨如注。北京21日迎来61年来强度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降水。同时,北京市气象部门发布了自建立天气预警制度以来第一个暴雨橙色预警。

“这哪是在开车,明明是在开船。”北京市民袁鑫21日晚被困在车上。21日晚,他在西南四环回家的路上“倍感煎熬”。他说:“我在车里特别紧张,一直在想熄火了怎么办。水最深的地方齐车窗户。前面是浪、后面是浪、旁边的车一过,一人高的大浪就掀了过来。”

21日晚,京城63处主要路段出现严重积水,可用“骇人”形容。记者在北京市西三环莲宝路附近看到,过马路的人们都在齐腰深的水中前行。而立水桥城铁南侧的积水更是形成了一个10米宽见方的天然“游泳池”。北京从二环到四环,多座下凹式立交桥区出现积水,交通被迫中断。不少司机纷纷放弃小汽车,前往附近的地铁站转乘地铁。受降雨影响,首都机场500余架次航班延误或取消,滞留旅客达到8万人。

截至22日清晨,北京仍有部分路段因积水影响交通通行,特别是京港澳高速积水较深,已发现3名遇难者遗体,预计恢复正常还需要较长时间。

记者从北京市防汛指挥部获悉,截至22日11时,北京共发生3起地质灾害,共转移群众56933人。

在这串数字背后是投入抢险的10万名干部群众,是网民自发前往机场接人的车队,是雨夜里背起孩子、女人过马路的年轻人,是一位奋勇救助群众直至牺牲的派出所所长……

大雨中,既有紧急揪心的时刻,也有温暖感人的细节。21日晚,海淀区北太平桥下,当马路上的井盖被水压冲开,多名环卫工人守护着井盖子,用身体发出警告,保障车辆和行人安全。也有很多北京人一夜无眠,自觉地参与到救援中。

微博网民菠菜X6连同望京网自发组织“望京人赴机场免费救援”车队,集结20多辆车,开赴首都机场接人。暴雨使广渠门桥下一片汪洋,五辆车搁浅水中,救援人员赶来拖拽水中车辆,一名警察对人群里喊道:“谁来帮忙拉一把”,结果几十人冲上去协力拉着绳子,将车辆向积水浅的地方拖。

安定门桥附近,前有水、后有浪,车辆已经堵了200米远,一位年轻的男士主动背起身边的孩子、女士,将他们送过马路;一个饭馆里的小男孩一直站在没过膝盖的水里,告诉路人有个井盖被顶起来了; 一位80多岁的老太太给北京电台打电话诉说她心里的感动,她拄着拐杖站在风雨中,一位陌生人将她送到了家……

北京市应急委21日夜间迅即召开电视电话会议,部署强降雨天气应对工作。北京市委市政府强调,各区县、各部门要抓住重点和关键环节,毫不懈怠地应对这场强降雨带来的险情和灾害,确保城市平稳运行,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五次预警连发,应急配套暴软肋

记者采访中,一位市民说:“说句公道话,面对此次几十年不遇的大雨,城市公共设施硬件出点问题可以理解,但‘软件’也有问题,灾情发生前后的人工预警和应急预案还有提升的空间。”

21日一天内,北京市气象部门连发5个预警,暴雨级别从蓝色预警上升到橙色预警。然而多数网民表示,并不了解不同灾害预警分级的具体含义,且气象部门发布预警渠道过少,网民呼吁政府发布重大灾害预警时,可通过短信方式送达所有市民,此外还应该给灾害涉及范围内的手机用户发短信,提醒居民尽量减少外出等。

21日晚部分区域地面公交系统,不少人纷纷转向附近的地铁站转乘地铁。然而21日20时许,通往首都机场的地铁机场线因雨水没过地铁感应板,造成地铁列车失去动力,导致东直门站至T3航站楼列车停运。

与此同时,首都机场21日500多架航班取消或延误,导致8万多名旅客滞留。多位滞留机场的网民在微博中反映,首都机场打车难,出租车奇缺,机场大巴候车处积压旅客上千人。

面对网友自发前往免费接送乘客的车辆,许多外地乘客感叹:在巨大的天灾面前,北京民众所展露的素质、品德与干劲彰显了人间关爱、城市精神和社会进步,令人钦佩。但另一方面,北京公共交通应急不力的“软肋”再次暴露,有市民质疑:机场的公共交通接近瘫痪后,却需要网民自发组织去疏散机场滞留乘客?

排水管网有欠账,“逢涝必瘫”待改变

作为一个现代化大都市,一次降雨,10人死亡,城市多个区域交通陷入瘫痪:大雨到来前,各单位都有应急预案,但仍然暴露出一些问题。

下雨前,北京市防汛办表示,北京城区90座下凹式立交桥已建立“一桥一预案”,排水、交通、电力等部门,根据桥体的规模、道路结构,制定个性化方案,力保暴雨中立交桥排水通畅,不积水。然而,事实证明,在强大的暴雨面前,多处立交桥下出现严重积水。21日晚,一男子开车行至东二环广渠门桥下,被雨水困在车中,救出来送往医院后死亡。

北京市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总工程师王毅曾介绍,2000年,北京市建成区面积仅700多平方公里,2010年已达近1400平方公里。目前,仅天安门广场和奥林匹克公园附近的排水管线能达到5年一遇的排水标准,北京市市政雨水管网大部分是按照1至3年一遇的标准建设的,也就是能够适应每小时36毫米至45毫米的降雨。然而,“如果一味地提高建设标准,建完后,很多管道可能派不上用场,是资源的浪费。

中科院院士、中国水科院水资源所所长王浩说,城市快速发展使地下空间不断被占据,难于满足供排水系统升级不说,还分属在市政、排水、环保、电力、通讯等不同部门,还没有一个统一协调的机构统一规划、建设,当务之急是明确责任,整合力量,改建排水管网。

暴雨带来的影响并没有随着雨过天晴而逐渐淡出人们视野。专家指出,城市是一个庞大的系统,灾害到来考验着城市管理者的智慧。目前,我国城市公共安全的预警信息仍待加强,综合减灾应急处置要改变有而不专、多而不实的状况,要关注城市的内在品质。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编辑:张少虎 标签:
我来说两句 511人参与 31条评论 (点击查看)
...
用户名 密 码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中国日报保持中立。
...
...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300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
...
24小时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