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戏” 传千年——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五禽戏”传承探秘

2012-03-22 13:45:29 来源:中国日报安徽记者站
打印文章   发送给我好友

一“戏” 传千年——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五禽戏”传承探秘
亳州五禽戏爱好者正在晨练。 吴茂俊 摄

许多人都对东汉名医华佗创编的“五禽戏”有所了解,但是知道五禽戏是如何历经战乱和朝代更迭而流传至今的人就很少了。现在就让我们走进五禽戏的发源地安徽省亳州市去探寻五禽戏的前世今生吧。

华佗创“五禽”

华佗编创五禽戏的记载,最早见于西晋陈寿的《三国志•华佗传》:“吾有一术,名五禽之戏,一曰虎,二曰鹿,三曰熊,四曰猿,五曰鸟。亦以除疾,并利蹄足,以当导引。”古之“戏”字包含有“武”、“舞”、“耍”之意。五禽戏模仿虎之猛扑呼啸、鹿之愉快飞奔、熊之慢步行走、猿之左右跳跃、鸟之展翅飞翔等动作。练之清利头目、滑利关节、强壮腰肾、有益健康。据史籍记载,华佗坚持练习“五禽戏”,年近百岁时,仍面若童颜,精神矍铄,动作灵巧,步履矫健。他的弟子吴普、樊阿等人依法锻炼,活到了90多岁,仍耳聪目明。

现代医学研究证明,练习五禽戏能锻炼和提高神经系统的功能,有利于神经细胞的修复和再生;能提高心肺功能,改善心肌供氧量,提高心脏排血力;能提高大脑的抑制功能和调节功能,促进组织器官的正常发育;能增强肠胃的活动及分泌功能,促进消化吸收,为机体活动提供养料。

历代研“五禽”

五禽戏强身健体的作用和舞蹈戏耍的魅力,使其历代被传演,经久而不绝。华佗去世后,吴普、樊阿成为五禽戏首代传承弟子。晋代葛洪在《抱扑子》一书中记有“龙导、虎引、熊经、龟咽、鸟伸、猿据”等各种名称。南北朝时期名医陶弘景所著《养性延命录》最早用文字描述了五禽戏的具体动作。隋代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中,辑录了《养生方导引法》等导引专书的大量文字。唐代大诗人柳宗元、李商隐分别留下了“闻道偏为五禽戏,出门鸥鸟更相亲”、“海上呼三鸟,斋中戏五禽” 等描述操练五禽戏的诗句。唐代药王孙思邈认为,五禽戏、天竺园按摩十八法等,可以施用于平时锻炼,也可以用于患痛时医治。

及至宋代,陆游的诗句:“啄吞自笑如孤鹤,导引何妨效五禽”(《春晚》),“不动成熊卧,微劳学鸟伸”(《遣怀》),说明此时华佗五禽戏较为流行。明清时期,华佗五禽戏研究专著很多,周履靖将华佗五禽戏的动作精心绘成图案,编入《夷门广牍•赤凤髓》一书。明朝《拳经》里有龙、虎、豹、蛇、鹤 “五拳”,武术中有白鹤亮翅,白猿献果,野熊拔背,猛虎出洞等许多姿势名称,这都可以看出“五禽戏”的痕迹。清代五禽戏专著更多,有曹无极的《万寿仙书•导引篇》和席锡蕃的《五禽舞功法图说》等,图文并茂,详细描述了五禽戏的习练方法。此时,传承人更是代代相袭,如第53代传人、清朝中医名家路武举;第54代传人、清朝武进士王泽;第55代传人、清末毅军五营统领王乃普;第56代传人、亳州武术名师谭继林等,都是有籍可考的演练名家。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亳州市十八里镇人士董文焕先生师承谭继林演练五禽戏,逐渐成为独树一帜,名闻一方的五禽戏第57代传承人。

编辑: 马原  标签: 五禽戏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精彩热图

盘点全球未解之谜

长春:拖着房车接媳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