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经济|社会|热图|专题|节会|人事变动|地方企业|文化 •  旅游|
中国在线>专题>“双百”人物中的共产党员>模范先锋
“双百”人物何叔衡:不为一身一家升官发财
2011-02-23 11:20:26      来源:新华网

打印文章 发送给好友 分享按钮

何叔衡一生:不为一身一家升官发财

何叔衡后人:靠劳动自食其力坚守勤勉家风

“绝对不能为一身一家升官发财以愚懦子孙!”这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何叔衡当年在白色恐怖中走出乡关、毅然投身武装斗争时留给后人的一句话。在何叔衡壮烈牺牲70多年后,这种精神依然激励着他的后人:自食其力,友善待人,坚守勤勉家风。

何叔衡的故乡,在远离尘世喧嚣的湖南省宁乡县沙田乡长冲村一个风景如画的山坳里。作为革命长者的后辈,坐在记者面前的何叔衡曾孙何盛明、何光华,都是憨厚淳朴的老农。由于相隔年代久远,何盛明、何光华等人对何叔衡的精神风范,只能通过家书中的只言片语去感受。何家人印象最深的事,是1927年长沙“马日事变”发生后,何叔衡在宁乡一听到消息,不仅没有畏缩躲避,反而以赴汤蹈火的勇气,直奔白色恐怖笼罩下的长沙寻找党组织。旋即,自称“忘家客”的何叔衡远赴莫斯科。其间他写来的家书对后人明言:“我绝对不靠你供养,且我绝对不是我一家一乡的人。我的人生观,绝不是想安居乡里以求善终,绝对不能为一身一家升官发财以愚懦子孙。此数言请你注意。”这些至今看来仍充满以身许国豪情壮志、掷地有声的话语,成为何氏一门重要的家训。

“我们都靠自己的劳动自食其力,决不能为前辈抹黑!”年过花甲的何盛明告诉记者,他当过井下矿工、钢厂工人,如今靠微薄的退休金在家乡颐养天年。对于自己的生活境况,何盛明说:“我两个儿子大学毕业后分别在青岛、长沙工作,结了婚、买了房。作为寻常百姓人家,衣食无忧,我过得很安心。”

身材矮小的何光华一辈子在家务农,如今年近六旬,还在四处打工维持生计。因为家境贫寒,何光华的儿子早早辍学,外出打工谋生。眼看着春节过了,小伙子正忙着四处找工作。记者注意到,尽管日子过得紧紧巴巴,但何光华的家收拾得井井有条,里里外外都打扫得干干净净。客人一进屋,何光华的妻子就用洁净的白瓷碗为客人们泡上自制绿茶。老老少少满脸热情的微笑,写满了淳朴和善良。

宁乡县文物局局长张筱林带记者走在乡间,还能看到何叔衡及其先辈捐建的学堂遗址、至今仍在使用的廊桥。何叔衡的故居泥砖砌墙,泥浆混合稻谷壳粉墙,屋顶覆盖青瓦,是一座19世纪典型的南方乡村民居。

张筱林说,何叔衡故居目前受到文物部门的保护,是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记者打开放置在故居厅堂一角木凳上的留言本,发现参观、留言者来自五湖四海,中文、英文、俄文等各种文字书写的留言。字里行间,全是对何叔衡的怀念与崇敬。

何叔衡故居周边,一草一木都曾见证中国革命的历史。何宅的堂屋,当年是何叔衡与谢觉哉、姜梦周、王凌波等革命先贤经常聚会之所。何叔衡故居前,一个小池塘清波荡漾。张筱林告诉记者,1917年7月,何叔衡在家中盛情款待了来此游历的毛泽东和肖子升3天。时值盛夏,酷爱游泳的毛泽东几乎天天都要跳进这个池塘畅游一番。而何叔衡故居东侧小山上,是何叔衡族人、辛亥革命元勋何南薰(又名何梓林)的墓。双层“山”字形墓葬,墓道两侧肃立着石人、石马,护墙上花岗岩人物浮雕精美,孙中山先生题写“为国捐躯南薰司令千古”的墓碑,更为苍苍墓园平添了庄严和肃穆。

眼看着漂亮的水泥路修到了村口,砂石路通到了家门前,何盛明、何光华相信将来的日子一定会越过越好。“再过几年,我们这里就是标准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啦!”何盛明说,今天的生活是靠先辈们舍生忘死创造的。何家人要发扬何叔衡“舍小家为国家”的精神,不仅要安排好自己的生活,更要讲风格、比贡献,热心帮助乡里乡亲,尽自己的能力争取多支持乡村公益事业。

来源:新华网 编辑:邓京荆


新闻热搜
 
商讯
专题
2011第四届中英互联网圆桌会议
>> 详细

各地新闻
十一届三中全会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人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的伟大觉醒,显示了中国共产党顺应时代潮流和人民愿望、勇敢开辟建设社会主义新道路的决心。>> 详细
点击排行
  水利部:今年累计解决3250万群众因旱饮水困难
黄奇帆:要通过法治让我们的事业持续稳定地发展
 
视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