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家族的百年沧桑 为革命几度濒临家破人亡

来源:人民网
2016-11-11 15:31:23

辛亥革命的先驱孙中山振臂一呼,风起云涌。几千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灰飞烟灭,民主与共和思想的清风迎面扑来 。在这场持续了几十年的复杂斗争中,孙中山及其家族也伴随着时代浪潮的翻涌,几经沉浮,沧桑巨变。

农家走出一代伟人

孙中山的出生地翠亨村,距广东中山市市区约25公里。2011年1月6日,环球人物杂志记者慕名来到这里。中 山市原名香山县,因境内有座香山而得名。按照当地人的说法,翠亨村的风水非常好,坐落在香山的“行龙干脉”上。

1956年11月,为了纪念孙中山,政府在翠亨村建起了孙中山故居纪念馆。整个纪念馆包括孙中山故居、孙中山 史迹展览和翠亨村民居展览等几部分。到了上世纪80年代后期,为了更好地保护和展示翠亨村风貌,当地政府将周边一些古屋征用,扩大了纪念馆的规模。这一工作一直延续到2009年,最后一户才搬走。

在纪念馆的后山,政府为翠亨村人建了一个新的居住区。现在新翠亨村户籍人口有3900多人。村民多在附近镇上从事商业或服务类行业,生活较富足,很多人有私家车。

村民告诉记者,现在的翠亨村以“外来户”为主,姓孙的人并不多。1866年孙中山出生时,翠亨村有60余户人 家,共约200人,其中有6户姓孙,大多是贫民。后来,这几户孙姓人家或跟随孙中山参加了革命,或在战火中丧生,或到 海外谋求发展,或因家境衰败而搬离。如今,翠亨村里已无真正当年孙姓的后代。

中山市是华侨之乡,很多人有海外关系。翠亨村所在的南朗镇,经济状况在中山市各个县区中排在前列。所以,当地人并不依靠孙中山故居纪念馆来发财致富。记者看到,虽然参观者如织,但门前几乎没有兜售旅游产品的小商贩。

在孙中山故居纪念馆门前,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孙中山先生所题的“天下为公”4个大字。进入园内,走过一条百米长 的林荫小道,一栋引人注目的二层红色小楼出现在面前,这就是孙中山故居。

纪念馆馆长萧润君告诉记者:“孙中山在翠亨村度过了童年和青少年时光,受到当时进步思想的熏陶,萌发了改变现 状的爱国愿望。”

故居小院里,有一棵参天大树,周长达2.7米,高12米,当地人称之为“酸子树”。这是孙中山17岁那年从美 国檀香山带回的种子种植的。到今年,这棵树已128岁。树原本是笔直的,但在1931年不幸被台风吹歪。郭沫若196 1年来这里参观时,曾感叹道:“酸豆一株起卧龙。”因此,这棵树也被翠亨村人称为“卧龙树”。

孙中山故居是一座朝向西、融合了中西建筑特点的两层砖木结构楼房。萧润君向记者介绍说:“主体建筑是1892 年由孙中山的大哥孙眉出资、孙中山设计并主持修建的。孙中山12岁留洋,17岁回国,26岁设计了这座房子。房子的特 点是门多窗多,有22扇门和26扇窗。孙中山的父亲孙达成在1888年就去世了,所以没有住上儿子设计的新房子。”故居屏风后是孙中山母亲的卧室,按照当地的规矩,“屏后房”要由长辈居住。

楼上房间里,多是岭南风格的家具和摆设,古味盎然。在楼下一间小屋里,陈列着一个铁胎搪瓷浴缸。萧润君告诉记 者:“这是孙中山从澳门购买来的,可见当时他对西方的生活方式和文化理念的认同。”

主屋右侧,是孙中山和原配卢慕贞的卧室。在这里,他们生下1男2女:儿子孙科,长女孙娫(18岁病亡)和次女孙婉。

走出故居,来到老翠亨村的街上。萧润君指着街两旁向记者介绍说,孙中山17岁回国后,建议村里按照西方社会的样子,在街上设置了街灯和更楼,并组织巡逻队防火防盗。记者看到,当年的更楼立于众多低矮的民居之中,显得格外高大。 更楼二层墙壁上还有枪孔,可俯视整个村落的情况。

孙氏家族迁徙史

在中山市,有两本权威的资料可考孙中山的家族史。一本是著名历史学家、客家研究开拓者罗香林的《国父家事源流 考》;另一本是在江西省宁都县发现的《宁都富春孙氏伯房十二修族谱》。据记载,孙中山先祖为中原望族,居住在河南陈留 (今开封)。

远祖名孙拙,字玄几,曾出任唐朝两江节度使。他的儿子孙俐英勇善战,在平定“黄巢之乱”时有功,被封为东平侯 ,驻扎在节虔州虔化县(今江西宁都)。孙俐卸任后在宁都定居下来。他便是孙氏家族迁往江南的始祖。

在孙科的《八十述略》一书里,他提到孙俐的曾孙孙有敬因躲避兵祸又南迁入闽(福建)。他被称为孙氏家族入闽之 始祖。此后,孙家在福建居住了4代。直到明朝永乐年间,孙俐的第七代孙孙友松举家由福建迁到现在的广东省紫金县忠兴坝 一带落户。他成为孙家入粤的始祖。从孙友松起,再经历11世,至孙俐的第十八世孙孙鼎标。孙鼎标是位抗清义士,因为其 最后兵败,孙氏族人也多流徙离散。孙鼎标的次子孙连昌迁居到香山县,以耕渔为业。孙连昌是香山孙中山家族的始祖。

孙连昌的孙子孙殿朝在乾隆时迁入翠亨村,孙殿朝的孙子孙敬贤就是孙中山的祖父。

孙敬贤之前的几代人均以农耕为生,家境贫寒,属于典型中国贫民之家。到了孙敬贤这一代,凭着苦干和节俭,购得了田地20亩。但孙敬贤一生迷信风水。他对一位姓钟的术士优礼有加,并对他的风水之说深信不疑。钟姓术士给他看了一处坟地,说如购得此地,子孙必将发达。孙敬贤不惜变卖田地买回了这块坟地,并对坟地大加修缮。虽然坟地修好了,但其家道 也随之败落了。

到了孙中山的父亲孙达成这一代,日子过得十分艰难。他一面种田,一面做更夫,一家人常把红薯当主粮吃。

倔强好动的“石头仔”

孙中山原名孙文,本来兄弟姐妹6人,他排行第五。二哥和三姐早年夭亡,余下长兄孙眉、四姐孙妙茜、他和六妹孙秋绮。

孙中山6岁就跟着姐姐孙妙茜上山打柴,捡拾猪菜。稍微大一点,各种农活都能干。他每年还要替人放几个月的牛,以换取用人家的牛给他家犁地。

8岁那年,一户做豆腐的人家搬来翠亨村,住在孙中山家隔壁。人们给做豆腐的主人送了个绰号,叫“豆腐秀”。“ 豆腐秀”的两个儿子非常顽皮,经常暗地里用弹弓打孙中山。孙中山气急了想追赶他俩,但很不容易追到。有一次,孙中山实 在忍无可忍,拿起一块石头追他俩,一直追到“豆腐秀”的店里,见到灶房正在煮一锅豆浆,便把石头掷了进去,“嘭”地一 声把锅打破了。“豆腐秀”随后来到孙中山家“讨说法”。

孙中山的母亲杨夫人平素与乡亲和睦相处,待人和蔼可亲,时常帮助亲友,所以在村里颇受敬重。她知道“豆腐秀”家生活也不容易,甘愿赔偿损失。“豆腐秀”深为感动,觉得自己儿子也有错,就不再追究。

萧润君告诉记者,有史料记载,孙中山儿时倔强且顽皮,常爬上参天大树掏鸟窝。他的“绝活儿”是用石子掷打小鸟 ,而且掷得非常准,能把鸟打下来。村里人见他倔强好动,又爱玩石头,就给他起了一个外号叫“石头仔”。

孙中山出生时,南方刚经历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太平天国运动。太平军的事迹在两广地区广为流传,也成为当地民众热议的话题。翠亨村有位曾参加过太平军的老人,叫冯观爽。在门前大树下乘凉时,他常常讲述太平天国的故事,孙中山非常喜欢听。孙中山对洪秀全很是敬慕,将他视为英雄。

每次老人讲完故事,孙中山都觉得不过瘾,就组织村里的孩子们玩“天兵抓清狗”的游戏。大家操着木棒打成一团。 孩子们推孙中山为领袖,在游戏中当“洪秀全第二”。有一次,他和小伙伴们出去游玩,经过一座庙,见到许多人在那儿跪拜 。孙中山二话不说,上前将神像的手折断了。这一举动惊呆了很多人。曾教过孙中山私塾的一位先生给了他一句评语:“他将 来不是做人上人,就是做人下人。”

后来,有人问孙中山革命思想来自何处时,他回答说:“我革命思想之成为体系乃是以后的事,不过给我这种念头的 ,却是幼时乡间宿老的谈话。”

1878年,孙中山12岁,好学的他得到在檀香山做生意的哥哥孙眉的支持和帮助,被接到那里读书。此后他接受 了5年西方教育,不仅学业大大长进,更开阔了视野。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