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丝路上的陕西元素:东迎华岳又见鼓楼 在酒泉看陕西 叹丝路文明的推动力

来源:国际在线
2016-10-24 21:05:31

寻找丝路上的陕西元素:东迎华岳又见鼓楼 在酒泉看陕西 叹丝路文明的推动力

离开酒泉市博物馆后,采访团的车途径酒泉市中心,看到一座建筑后便有人惊呼:“这不是咱的钟楼吗?”引的大家纷纷注目。这座建筑伫立在酒泉市中心,外形与西安的钟楼十分相似,据了解,此楼名为鼓楼,与西安现存的鼓楼同名。它最早创建于东晋穆帝永和年间(公元346-353年),是前凉政权酒泉郡太守谢艾主持重修的酒泉城(时称福禄县城)东城门。也叫“谯城”,即为守城戎卒打更巡逻、报时、防寇报警的地方。而现存的也是采访团看到的这座,是清朝光绪31年(公元1905)重修的,基座是方形,上小下大,底部周长100米,外包青砖,有四向券门,采访团绕鼓楼一周,看到四门额题分别为“北通沙漠”、“南望祁连”、“东迎华岳”、“西达伊吾”。登上鼓楼,楼台顶端的裙墙内居中处,又筑一方形土台,在此土台上方为三层方木楼,城楼东西两边二楼高悬“声振华夷”、“气壮雄关”木匾各一块。立足在“东迎华岳”的牌匾的上方,遥望东方,仿佛能看到屹立在西安的钟鼓楼在远处与之相呼应。西安钟鼓楼是西安钟楼和西安鼓楼的合称,位于西安市中心,是凝聚了古代汉族劳动人民智慧与力量结晶的标志性建筑物。

不论是陕西西安的钟鼓楼,还是酒泉市的鼓楼,它们都伫立在那里,经风霜雨雪的磨炼、取日月星辰之精华,它们真正见证了一座城市的兴衰成长,见证了历史上丝绸之路上经济文化的繁荣昌盛。就在这一刻,仿佛时间空间重叠在一起,在鼓楼上沐浴着清晨的第一缕光,伴着催人黎明即起的晨钟,目送着从长安东、西市起程的驮满丝绸的驼队、马帮,出安远门、过酒泉,经路旁土墩上立着的“西去安西九千九百里”记程石碑,西去阳关到安息。

上一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