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7日7时30分,搭载着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一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升空。新华社记者 李刚 摄
箭如其名,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凝聚着中国航天人不畏险阻、艰苦奋斗的精神。
1958年火箭设计之初,大家都在想给火箭起个什么名字。最终,有感于红军的大无畏精神,将火箭命名为“长征”。
“火箭研制真的和长征差不多,但一切困难难不倒中国航天人。”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原党委书记梁小虹说,第一代航天人足足走了12年的“长征路”,终于用长征一号运载火箭将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送入太空。
近半个世纪以来,长征系列运载火箭承载着中国的航天梦,一次次飞向太空,一次次向世人宣示着伟大的长征精神。
“长征是对人类生存极限的突破,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对全人类精神宝库的伟大贡献。坚持理想、不怕牺牲、百折不挠、实事求是,有了这种精神,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没有成就不了的事业。”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展陈部部长张海说。
这是一种能与苍穹比阔的精神,这是一种不随时间消弭的力量。
在瑞金市叶坪乡黄沙村的后山上,有17棵参天大树,每棵树下都有一方墓碑。当年,这个仅有43户人家的小村家家有人参加红军。参军前,17位年轻人相约来到后山,每人栽下一棵松树。后来,他们全部牺牲在长征途中,再也没能回到家乡。
瑞金市华屋村小组后山栽种的“17棵松树”(9月7日摄)。新华社记者 万象 摄
“身边的战友不断倒下,自己也时时面临死神的威胁。但他们参加红军不仅是为了个人的解放,更是为了自己的亲人、自己的阶级的解放,纵然本人付出牺牲,最终会迎来整个社会的光明前途。”徐焰说。
正是这种信念,支撑着这群平均年龄只有20来岁的年轻人视死如归,拖着疲弱的身体,冒着敌人的炮火,在两年时间累计行程3万多公里,跨越近百条河流,翻过20余座海拔4000米以上的雪山,平均每天都要经历一次遭遇战……
一个伟大的民族,不会没有英雄。一个英雄的民族,必有永恒的史诗。
长征路上,一个叫刘志海的红军战士被冻死,战友们掰开他紧握的一只手,里面是党证和一块作为党费的银元——这样的军人、这样的军队,用坚定的信念和不屈的精神传播着中国共产党人改天换地的理想。
遵义会议后,张闻天说过:“没有理想,不要说万里长征,红军连一千里都走不了。”
聂荣臻元帅生前回忆道,问每一位战士为什么要当红军,他们都会回答你“为了打土豪,分田地”“为了苏维埃新中国”。
尽管当时的红军战士绝大多数都不识字,但中国共产党所创建的人民当家做主的红色苏维埃政权,唤醒了千百万像他们一样的穷苦大众,给予了他们世世代代从未有过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靠着这样崇高的理想和自觉的党性,一支支红色大军从赣南、从湘西、从川北、从豫南,跋涉千山万水,不畏艰难险阻,向着党中央指引的方向,汇聚而来。
“他们是些善良的,志气高、理想远大的人,交不起租税走投无路的农家子弟,逃自死亡线上的学徒、铁路工、烧瓷工,飞出牢笼的鸟儿——丫鬟、童养媳,有教养的将军,带枪的学者、诗人……就这样汇成一支浩荡的中国铁流,就这样一双草鞋一根土枪,踏上梦想的征程!”意大利诗人瓜格里尼曾这样描述红军。
1936年,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与大渡河勇士合影(资料照片)。新华社发
一旦踏上梦想的征程,终会到达胜利的彼岸。
长征尚未结束,曾经在黑暗中国探寻光明之路的鲁迅就向陕北发去贺电:你们的勇敢的斗争,你们的伟大胜利,是中华民族解放史上最光荣的一页。
自晚清以来,中国备受列强欺凌,政府腐败,国力衰落,民生凋敝。失败再失败,消沉复消沉,自卑且自卑,曾经创造辉煌文明的中华民族多么渴望一次胜利。
“而长征的横空出世,惊天动地,开启了中国历史上最有活力的精神创建,是雄毅刚健的汉唐文化的回归和超越,是近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原点,是民族精神的重塑、民族灵魂的再生。”国防大学军事思想与军事历史教研室副主任李银祥说。
中华民族从此挺起不屈的脊梁,迸发出前所未有的精神力量。
中央党校原副校长李君如指出,长征是中国人近代以来第一次从精神上开始扬眉吐气,长征精神使中国革命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
从抗战烽火中挺起的民族脊梁,到抗美援朝中高唱的保家卫国;从社会主义建设的艰苦奋斗,到改革开放中的“杀出血路”;从众志成城的抗震救灾,到万众一心的决胜小康……坚如磐石的理想信念、百折不挠的英雄气概、敢于胜利的革命风范,这些在长征中铸就的伟大精神,一脉相承,绵延不绝。
从红船精神到长征精神,再到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从“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大庆精神,到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两弹一星”精神,再到定叫山河换新装的红旗渠精神……无不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生动体现,始终是激励着党和人民奋勇前行的强大精神力量。
80年风云过去,当年的“红小鬼”都已进入耄耋之龄,那场伟大远征的亲历者大多已经逝去,但红色的记忆历久弥新,红色的基因融入中国人的血液,红色的火焰仍然闪耀在人类文明的火炬上。
红军长征胜利后的第二年,美国记者斯诺就以《红星照耀中国》首次全面、完整、准确地描述了这次“无与伦比的远征”。
斯诺的书为全世界打开了一扇了解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窗户,大批外国记者、作家、学者来到共产党领导下的根据地,掀起了一股“红区热”。
80年来,外国人对长征的关注始终没有间断。尽管视角、观点不尽相同,但对长征的积极评价却惊人的一致。正如美国作家哈里森·索尔兹伯里所说,长征将成为人类坚定无畏的丰碑,永远流传于世。
80年过去了,长征路上永不褪色的红飘带,化为鲜艳的五星红旗,升起在天安门城楼,升起在奥运赛场,飘扬在浩瀚太空……
江西瑞金,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诞生地。
1934年10月10日,中央红军从这里开始了震惊中外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82年后,曾被长征火箭送上太空的航天员张晓光来到瑞金。在叶坪“红军烈士纪念塔”前,他将一枚象征航天精神薪火相传的纪念火炬郑重地交给少先队员。
“深邃太空奥秘无穷,探索永无止境,让我们携手并肩共同努力,把长征精神和航天精神拧成一股绳传递给新一代青少年。”他说。
一条道路始终指引方向——走向复兴的新长征
巍巍六盘山,苍茫大地间。
2016年7月18日上午,在宁夏考察的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西吉县将台堡,冒雨拾级而上,瞻仰红军长征会师纪念碑,向革命先烈敬献花篮、鞠躬致敬。
不远处,六盘山上高峰依旧;放眼望,红旗早已插遍神州。
抚今追昔,习近平总书记深情地说,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长征要持续接力、长期进行,我们每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长征路。
这是一条永不停歇的复兴之路——
江西赣州,长征第一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