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小奇:强化教育扶贫力度 创新免费师范教育

来源:红网
2016-10-08 15:50:02

(二)改革创新免费师范教育的培养模式

1.准确定位培养目标,服务农村基础教育

我校对免费师范生的定位是:具有高尚的人格风范、先进的教育理念、精湛的教学技艺、强烈的反思意识的优秀教师。在人才培养改革中,凝练出“办学历史和现实需求相结合,课堂教学与自主训练相结合,专业能力强化和整体素质提升相结合,学校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四结合的人才培养新模式。

2.树立协同育人理念,构建协同培养机制

为充分发挥政府、社会等外在环境要素在人才培养中的资源配置、协调决策、科研服务等功能,通过责任共担、利益共享,与地方政府和基层教育单位建立长期巩固的伙伴合作关系,探索出“共享培养资源、共拟培养规划、共商培养内容、共建实训基地、共育教学团队、共管实践运行”的协同培养机制,形成了“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高校-地方政府-小学”三地一体协同培养优秀农村小学教师的长效机制。

3.不断完善课程体系,突显综合素质养成

以综合素质养成为核心,不断完善课程体系。课程设置积极融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发展,构建“平台+模块”的课程结构体系,打造了三大课程平台——通识教育课程平台、学科基础课程平台、专业教育课程平台;依托三大课程平台,构建了五大课程模块——通识教育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主干课程、教师教育课程、实践教学课程。精心设置专业核心课程,灵活建构专业方向课程,为学生夯实基础、强化能力、发展个性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4.创新教学方式手段,增强人才培养实效

以“问题意识、方法意识、学理意识、创新意识”的“四种意识”培养为抓手,加大探索创新性、实践应用性的教学内容比重,灵活运用启发式、探究式、情景式、训练式、案例式、模拟式、答辩式等方式组织教学,打造以“自主、合作、探究”为特征的教学课堂,有效的提高教学效率,提升学生的研究意识和反思能力。

5.实施全程实践教学,涵养学生教育智慧

按照“全实践、分阶段、有层级”的思路实施全程实践教学,建立四年一贯制三位一体的实践教学模式。该模式一是由“基础实践、专业实践、综合实践、创新实践”四个模块组成;二是强调多途径立体化实践育人,通过高校——地方政府——小学协同,突显“实践性理念”“实践性知识”“实践性能力”三位一体的“实践性人才”的培养。在实践教学过程中,以课程教学为引领,以课外训练来强化,以竞赛活动来推动,以达标考核为杠杆,激发学生自主训练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6.营造浓郁育人氛围,促进专业情意生发

为引导学生深植“服务农村,扎根基层,献身教育”的职业理想,我校特别注重学生的专业情意教育:一是专业素质教育与理想信念教育相结合,确立德育为先的“现实落脚点”;二是专业情意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找准文化育人的“最佳切入点”;三是专业知识学习与实践能力提升相结合,抓住情意培养的“知行结合点”。

(彭小奇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校党委书记)

点评专家:刘新庚 中南大学教授

点评内容:

本研究针对农村小学教师队伍普遍存在“年龄老化、结构失衡、素质不高、流失严重”的现状,全面分析了小学教师培养过程中存在的“生源质量不高、专业情意不牢、教学技能不强、学科知识不宽、就业机制不畅”等问题,率先提出了“创新农村小学教师培养补充机制的政策建议”。先后启动了初中起点五年制、高中起点四年制、初中起点六年制农村小学教师公费定向培养计划,为湖南输送了一大批献身农村基础教育的优秀小学教师,产生了很好的社会效益。其免费师范教育改革研究,2010年被列为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2014年入选教育部卓越小学教师培养计划,2015年荣获第四届全国教育改革创新典型案例最高奖并成为当年湖南省十大教育新闻,2016年获得湖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小学教育专业连续三年在全国专业竞争力名列第4。创新农村小学教师培养补充机制的政策建议、改革经验以及实践成效,在全国卓越教师培养经验交流会上做大会典型发言,《中国教育报》、澎湃新闻、湖南卫视、湖南教育电视台、长沙电视台、《潇湘晨报》、《科教新报》等媒体对该研究成果进行了专题报道,社会赞誉广泛。该研究建议具有较强战略性和储备性,对有效解决当前我国农村教师“下不去,留不住,教不好”的问题,在全国农村教师培养方面具有重大推广应用价值,对推进精准“教育扶贫”,大力发展乡村教育事业,全面提升农村教育质量,亦有重要战略价值。

上一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