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阅CHINADAILY手机报
English | Français
 
查询: 搜索     高级查询
福州 > 闽都文化

福州古园林考

2010-05-06 14:06

福州西园 建于宋代,座落在福州北门府里(现新民路),今为福州市第三中学的校园。因园景早已被毁,详情已不可考。

芙蓉园 相传为唐朝宰相陈的私园,座落在福州城内花园巷6号,是著名的古园林之一。花园巷就因其胜而得名。园内有假山、水池、亭台楼阁,规模较大,至今遗迹犹存。清末为盐商龚易图所有,抗战期间又被转卖给柯顺直。解放后,该园曾为民革福建省委办公处,后归房管局,分配作民居。如今园内大部为鼓楼区公安分局所用,后院部分改搭板棚充作民居,约有20家住户。园中的假山奇石,已在数年前拆运到西湖公园,仅存少许园景遗迹。

西陂园 建于元朝末年,园主陈友定。园中有平章池等景致。明朝时已日渐破损,清朝年间全园被毁,遗址在今福州动物园南面及西门闸湖面。

石仑园 建于明代,园主为曹学佺,座落在城郊洪塘乡。该园毁于清中叶,现存遗址为空地。

中伎园 又名西园,系明代督舶内监高氏宅花园,址在怀德坊西宦园里。该园清代时被分割变卖,改作民房渐被毁。到抗战时期,已无迹可觅。

宿猿洞 建于明代,园址在环城路西南。园景今已不存,悉为市科委办公楼所占。

环碧轩 清乾隆年间林和所建,清末时易主为盐商龚易图,为私家花园。解放后辟为省西湖宾馆,几经翻建后园地早已面目全非,现仅存少许残迹。

半野轩 清乾隆年间所建,园主吴继。园址原为福州最早的寺庙乾元寺半野轩,民国年间曾为福建省主席刘建绪的公馆,现为省军区第三招待所,位于北大路136号。园地范围内尚存有一数十亩大的水池、一处石板桥(名曰:钓鲈桥)、一座石柱五角亭和一段木构半壁游廊。

双骖园 建于清光绪年间,园主龚易图,园址在今乌石山省气象局院内,抗战时期园子被毁,仅存有几株大树。

将军府花园 始建于明洪治年间,清兵入关后改称将军府花园。园主初为林庭,后易主归将军衙门。园址现在省立医院内,规模较大。抗战期间,花园遭到部分破坏,但总体格局和主景犹存,直至解放以后。“文革”中全园被毁,如今只能散见少许遗迹,如“登云”、“寒碧”等特置景石。

杏坛 又名三百三十三怪石园,建于清朝年间,原是学台府。园址在福州延安中学院内,军阀割据时被毁。

伊园 建于清道光年间,园主王景贤,园址在中山路,后部分被割卖。抗战期间,园景大量被毁。1945年后,伊园一度被改为福建省农学院、省商业学校和国民党省党部。解放后为省军区后勤部驻地,现为省商业厅。伊园后院部分的假山,尚存少许遗迹。

大梦山房 建于清代,园址在西门陆庄,旧迹今已不存。大梦山又名廉山,位于福州西湖之滨。昔时苍松翁郁,排翠崇岗,故“大梦松声”被誉为西湖八景之一。东南麓有石磴引入假山洞府,盘旋可登山巅大梦山亭凭眺西湖全景。环山麓一带地势迂回,松竹滴翠,南为明代薛家池馆,东为清代侍郎萨玉衡读书处“廉山草堂”。

欧冶池 又名剑池,池畔有冶池园,建于清代,园主邵朗霞。园址在市区北部的鼓屏路东城隍庙后的冶山脚下,现为省财政厅后院。相传春秋战国时期这里是冶炼家欧冶子铸剑处,故得“冶山”和“剑池”名。后代沿冶山而筑的土城也称“冶城”。据宋《三山志》记载:“唐元和中僧惟斡竣池,得铜剑、刀环数枚,送武库。当时,冶灶犹有在竹林间者”。古时,欧冶池范围很大,池畔还有利泽庙、剑池院、五龙堂、欧冶亭等。宋黄裳《欧冶池》诗云:“惟有越山池尚在,夜来明月古犹今”。元大定五年(公元1328年)曾于池畔立大石碑一座,名“欧冶池官池碑”,现陈列在于山天君殿碑廊里。明张时彻《剑池燕集》诗云:“岩畔紫芝开几许,与君今夜泛瀛洲”。可见当时水面之大。据说当年水面宽达500多米,至解放前夕尚有现在的四倍之广。欧冶池今已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水面仅存数亩,为一石砌驳岸的方池。池畔有“欧冶子铸剑处”石碑以及剑光亭、喜雨轩、石舫等园景。

桂斋 建于清代,位于西湖荷亭之侧,为一精美的私家宅园。清道光八年(1828年),林则徐丁父忧在籍守制,倡仪重浚西湖。动工前,先在荷亭北皇华亭故址建宋李纲祠堂,并在祠旁架屋三椽,植桂两株,取李纲晚年住所名称,亦叫桂斋。次年冬,浚湖开始,林则徐常住此亲临工地指挥。咸丰元年(1851年)即林卒的次年,6月12日州人士奉林则徐遗像祀于此。民国年间在斋旁建室一间,称“林文忠公读书处”,并新建一座禁烟亭。桂斋后被毁坏,数年前才由福州市园林处重新设计整修一新。

南公园 始建于清康熙14-18年间(公元1676~1680年),原系平南王耿精忠的私园“耿王庄”。当时园内面积约500余亩,湖面约占200余亩,可荡舟泛游。庭园陆地上叠有假山,砌有石桥,建有亭台楼阁水榭等,种有荔枝、龙眼、榕树、紫薇、梧桐等树木。后因耿精忠谋反失败,此园被毁。清同治年间左宗棠任闽浙总督时,辟为桑园。左宗裳死后在桑园内建左公祠一座。1915年许世英任福建巡监时才辟为南公园,有桑柘馆、荔枝亭、藤花轩、望海楼诸胜。抗战时期毁为废区,园地大多被占建作民房。解放后1963年福州市园林处接管南公园后,逐步开展修复工作,使其初具规模。现该园划归台江区管辖,作为游乐园,园址在国货路东段。

萨家花园 建于清末民初,园主萨福畴。园地甚大,现为省政府温泉宾馆,旧迹无存。

三桥俱乐部 建于清末民初,园主刘昆仲。园址在水部河边。现为省机电学校宿舍,园景已毁,此外,在宫巷中原有沈家花园;在文儒坊的“七科八进士”陈宅中亦有一花园,今池已被填;在灯笼巷王庆云宅中有状元府花园;在南营6号宅中也有花园,在乌山北侧有芝石山斋、蒙泉山馆、八旗会馆内庭园等。蒙泉山馆系宣统皇帝溥仪之师陈宝琛后裔的宅园,规模较大,至今仍有旧迹可寻。

在福州郊区的螺州和林浦等地的古代大户家族宅院里,也还存有一些小宅园的遗迹,如螺州陈若霖府第内藏书楼前的庭园。陈若霖系螺州人。清乾隆年间官至刑部尚书,其府第内现仍存有较完整的清代建筑五楼,即:沧趣楼、北望楼、必读楼、曦楼、赐书楼。林浦是古代著名的“三代五尚书”之乡,古濂江书院内原是榕荫蔽日、花木葱茏,至今仍依稀可辨其遗迹。清福州人林枫《榕城考古录》中记载,南宋国都破后,皇帝赵罡航海流亡到林浦;驻兵九曲山,建行宫于林浦乡中平山上,丞相陈宜中手书“平山福地”刻于石。现在林浦有一条街还称御道街。这座南宋末代皇帝的最后一处行宫,建筑形式比较简朴,规模也不大,宅园部分亦简化,仅在院落天井中栽植少量花木。行宫门前有两株参天古榕,荫满襟江平台,蔚为壮观。另外,座落在福州于山戚公祠内的补山精舍,始建于唐宋,原属白塔寺,为寺僧接待达官显贵处,后来归入纪念抗倭名将戚继光的“戚公祠”内,也是一处优美雅致的宅院花园。

纵观上述福州的古园林,可以看出它们在造园风格上大致有以下特点:

1.注意借景,一般都依湖、河、山而建,利用自然山水形胜之地造园。庭园在布局上一般都位于住宅一侧,与花厅相连。

2.采取自然山水园形式,园无论大小,都有山石和水池。水池平面多为长方形,池上架有石桥,假山则大多采用太湖石砌筑。

3.园林植物配置以乡土树种为主,比较简洁。主要应用的花木品种有:樟、桂、荔枝、龙眼、白玉兰、广玉兰、松、竹、梅、月季、腊梅等。

4.讲究诗清画意,趣在小中见大。主要园景均有题刻或楹联点题,园林建筑物不多,园地范围一般也比较小,通过文学意趣的开拓以求得“小中见大”。

从文化社会学的角度来考察,福州古园林与苏州古园林之间还有着一定的历史脉络关系。从南宋至明清,有数任苏州知府为福州人。据说福州人为官较为清廉,朝廷较为放心,因为苏州府的税收额居全国之首(明朝约为60%)。这些知府达官隐退返乡之后,模仿苏州园林的风格经营家园,逐渐传为风尚。当时,苏州的盐商有很多来闽做生意,海路须走外洋。货船从苏州返榕时,为压重船舱以减轻船体颠簸,便运来了不少太湖石。所以,福州古园林的基本风格与苏州古园林有许多相似之处,唯独园主的经济实力不及苏州府的富商世家,因而园亭规模一般都比较小,园林建筑也比较简洁,尽量采用和传统福州民居风格相统一的布局形式,装饰色彩上比较素净、质朴、单纯。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罗星塔

罗星塔俗称磨心塔。相传为宋代柳七娘所建,故又名七娘塔。

福天福地福州游

福州有被列为国家、省、市三级文物保护单位52处。

 
友情链接
 
 客服电话:010-84883300  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webeditor@chinadaily.com.cn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独家所有,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