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Language Tips > BBC > Study In UK > 留学经验谈

留英访谈:伦敦奥运主会场建筑师

留英访谈:伦敦奥运主会场建筑师

陈海亮是唯一全程参与“伦敦碗”建设的中国大陆建筑师

英国高校的建筑专业近年来受到越来越多中国学生的欢迎。这个专业也常常令人觉得学习时间长、学起来辛苦。

建筑师陈海亮毕业于著名的AA建筑学院(Architectural Association School of Architecture),曾经参与伦敦奥运会主会场“伦敦碗”的建设全程,目前在建筑大师福斯特的事务所(Foster + Partners)供职。

子川:你在AA建筑学院完成皇家建筑学会RIBA Part II,即Dip Arch课程之后,刚进入建筑事务所工作,做的项目就是伦敦奥运会的主会场“伦敦碗”?

陈海亮(以下简称“陈”):对的,当时他们招我就是为了做“伦敦碗”。这个项目是以竞赛的形式招标。

起初我并没有特别想去一家专门做体育场馆建设的Populous公司,更倾向于大型的事务所,本来想回到实习的那个事务所工作。

当时我有一位朋友也在这家做体育场馆建设的公司工作,他告诉我公司现在就是要招做伦敦奥运场馆的项目的人,就去面试,成功被录用。

子川:从2006年毕业到“伦敦碗”落成,你都是在做这个项目?

陈:是的,一直都在做“伦敦碗”。

子川:“伦敦碗”的建筑师团队共有多少人?

陈:一开始只有4人,中间加入了一些,到10余人,最多的时候有30人,平均是20人左右。

子川:你是唯一的中国人吗?

陈:我是唯一的中国大陆华人。

子川:你在AA学习后来又实习,这些对你做“伦敦碗”项目帮助大吗?

陈:我其实还做了一些其它项目,比如LED灯展览,在竞赛上获奖,这些对“伦敦碗”还是有一定影响的。因为“伦敦碗”的筹建过程中,曾经因为预算的原因有一个阶段是设计成没有屋顶的完全开放式体育场。

那时候计划在顶棚用LED灯作为装饰,同时可以打出各种变幻的灯光图案。这跟我在做另外一个竞赛时的想法很相似,所以都有帮助。

子川:你曾经在访谈中说,“伦敦碗”还是有遗憾的,那你参与这个项目的过程中心路历程是怎么样的?

陈:刚开始的时候肯定是很兴奋。其实,做建筑项目基本都是类似的感觉,一开始的时候想法很多,很快就画出效果图,就会很兴奋,很期待建成。

但是,不管是什么建筑,它的建造过程都是非常漫长的,常常使你懊恼、沮丧,需要用平静的平常心去对待很多事情。

我们每天到工地,要处理很多事情,像跟承建商、工人交流。因为希望每一个细节都做到最完美,所以,这个漫长的过程是一个非常累的过程。

同时,为了维护自己的想法,要跟组织方据理力争,“为什么这个设计是要最好的,为什么在这里要花这么多钱”等等,这些都是需要技巧和能力来实现的。要尽量做到最好,最接近你的想法非常不容易。这也是做建筑的通常状态。

子川:就是说一定要坚持下来?

陈:对。而且体育场的建设周期比所有其它建筑的建设周期都要长。“伦敦碗”已经是建造速度最快的一座体育场了。

子川:总体上你还是满意的?

陈:是的。“伦敦碗”从打地基到建成用了两年半的时间,但整个从设计到落成的过程用了4年。通常建造一座体育场都要5年或者更长的时间。

在这样长的建造周期过程中,刚开始的兴奋感会逐渐消失。有时候就需要自己不断地激发想法—这就像长跑一样,跑着跑着就会萌生放弃的想法—会有这种感觉。

子川:“伦敦碗”落成的时候特别激动吗?

陈:那当然。但是很可惜,伦敦奥运开幕式的时候我已经离开了那家公司,没能亲临现场。在开幕式表演中有一个环节,有一些头戴安全帽的建筑人员的出现在镜头前,那些人中就有我原来的同事。

子川:“伦敦碗”做完之后,你就跳槽,这是为什么?

陈:因为我希望多做一些在中国的项目,我现在在著名建筑师Norman Foster的事务所工作,会比较容易接触到中国项目。

子川:你未来的发展方向更倾向于中国吗?

陈:有可能,因为现在很多英国公司做的项目都在中国。这也是中国建筑师比较有市场的原因之一。实际上,我身边的资深建筑师朋友基本上都回到中国发展,就是出于市场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