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Language Tips > BBC > 娱乐星空 > 文化娱乐

英国画展被追捧 开源节流淌新路

英国画展被追捧 开源节流淌新路

英国博物馆在中国巡展过程中,得到中国民众和媒体的很大关注。

英国主题的画展在中国近年来备受追捧,遭遇资金削减的多家英国博物馆发现,“家底殷实”、且“平均每周建成一家”的中国众多博物馆,成为他们推介英国文化过程中的新“财路”。

“敢吃螃蟹”的英格兰北部的几家包括伯里(Bury)、博尔顿(Bolton)等等馆藏丰厚的博物馆在“穷极思变”后,目前在中国取得很大成功。来自中国众多博物馆的浓厚兴趣和“拍在桌面”上的丰厚租金,让这些饱受当地政府预算削减的博物馆们“尝到甜头”。

其实,当百余年前伯里“腰缠万贯”的媒体大亨怀利(Thomas Wrigley)在工业革命期间收藏了200多幅著名画作,并存放于1901年开办伯里艺术馆(Bury Art Museum)时,当时的英格兰曾被称作“世界工厂”。

而百年后的今年,这个美誉“跑到”了世界另一端,中国则是当今的“世界工厂”,而想当年工业革命给英格兰带来的美术馆的兴旺,如今也有些风光不再了。

昔日富豪

伯里艺术馆藏品中的珍品、特纳的《加莱海滩》(Calais Sands)和其它来自英格兰西北部18家博物馆的80多件作品,现在一起运到中国,开始中国六城市的豪华巡展。

想出这么个点子的是伯里艺术馆的经理特伊(Tony Trehy)。他认为,这些由百年前英国富豪们收藏的名作,兴许在海外有大卖点。所以,他打定主意,并且“一路向东”。

他对BBC表示:“我们这么做,并取得成功的直接结果就是,再也没有人琢磨着要削减我们了。”

他给画展取名叫“通往现代:三个世纪的英国艺术”(Toward Modernity: Three Centuries of British Art)。展出作品不仅有特纳、康斯特伯等等的大作,还有当今如亨利-莫尔(Henry Moore)和弗洛伊德(Lucian Freud)等等的名画。

他介绍说,此次巡展的中国博物馆“花了大价钱”,并且认为,如果“走出去”很成功的话,“无疑是一条绝佳的新财路”。

走出去

现在财政吃紧的英国各地方政府想通过裁员和缩短开放时间让博物馆少花钱。但特伊认为,迟早有一天,他们从海外巡展挣来的钱,将最终完全替代政府拨款。

他说:“我们有这么多来自维多利亚时代以来的名家大作,这不是就是台‘印钞机’吗?”

他表示,现在来自日本、中东,甚至南美国家,都对租借他们的作品感兴趣。

虽然英国博物馆的馆藏作品到海外展出不是什么新鲜事,但此次确是由英格兰各地区当地博物馆首次联合“下海”。而以往,这些都是像V&A这样的国家级大牌博物馆才去做。

在北京的巡展让这家在英格兰名不见经传的小博物馆们“出尽风头”,并“大获成功”。而这次巡展除了北京、上海外,还将深入中国腹地的其它城市。

位于北京中华世纪坛的北京世界艺术馆的徐飞(音译)称,该展览“受到民众和媒体的高度关注”,并说“在其它中国城市,有可能是首次展出英国名家的作品”。

徐飞同时指出,现在中国人对来自英国的文化艺术越来越感兴趣。再说,新任中国领导人“也对文化事业极其重视”。

而英国文化协会的艺术负责人埃里伊特(David Elliott)说:“中国每个星期就会落成一家博物馆”。他说:“这可是大事儿!这些博物馆巨大无比,而且建设规模也非常大。”

他说,这么多博物馆需要“添东西”,所以中国的博物馆自然就和英国同行“紧密合作”了。

久居英国的华裔文化界人士姚詠蓓女士则认为,中国大量落成的博物馆需要“好展览”,而且以中国为主题、但从未和中国观众谋面的英国作品,也将成为英国艺术“走出去”的另一部分。

她认为,尽管目前大部分中国观众还只是想看“特有名”的名家大作,她希望更多进入中国的英国画展能让更广泛的中国民众看到。

她说,英国博物馆应该和中国同行建立“真正的合作关系”,而不要把中国当作“赚钱机器”。

英国文化大臣米勒(Maria Miller)也认为,英国文化“有卖点”,而中国“已逐渐成为世界展览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