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在线 >聚焦中国>中国声音>学者
徐滇庆 陈平谈“中国金融体制改革”问题

[ 2007-03-09 14:03 ]

 

徐滇庆:一次剥离是怎么回事,这个问题我多次跟外国的经济学家讨论的时候,我就发现非常难以把它翻译成为英文,外国人始终弄不清楚你们说的剥离是怎么回事,实际上剥离是一个障眼法——并不是手段很高明的——或者叫掩耳盗铃。国际上有没有资产管理公司呢?有,而且还很多,他们专门处理这些银行和金融机构的坏账,那他出多少钱呢?假定某一个银行有一百亿的坏账,那么资产管理公司只出7-10%买他的债权,我出7个亿把100亿拿过来,进行资产重组,最后打包出去卖,假定我能卖12个亿,我就赚5个亿。也就是说从剥离那一天起,这个银行就要承担90%的损失,资产管理公司赚重组这一块。

我们中国资产管理公司本身没有钱,比如我没有钱,我开个一百亿的支票给你,那没有用,只有一百亿的钱给了三千亿的支票,那个支票本身就是空头支票,是没有钱。财政部成立的机构不论开什么票我都敢拿,最后向财政部算账,财政部可以发国债,所以不用担心。现在形成一个问题,就是周小川指出来的,资产管理公司的办法是把灰尘扫到地毯下面,就是拿地毯盖了盖,并没有把灰尘解决了。与其这样搞障眼法,干脆“二次剥离”就不叫“剥离”,就说发行一万亿的国债。但是这样财政部的账面就非常难看了,财政部首先要吃掉第一次剥离的11000亿的坏账,这是国债,现在国债的余额是18000亿,加上11000亿,就是将近30000亿,如果财政部负担得起你就发,如果负担不起,就不要发。什么事情都要按照经济规律来办,而不要搞这些小聪明。

主持人:我来之前专门找了资产管理公司的一个人士,我咨询了一下,当年14000亿不良资产剥离的时候,当时讲叫作“政策性的一比一的等价收购”,不是按照西方市场化的定价方式来做的。

徐滇庆:这对银行来说太高兴了,我本来损失了这么多的坏账,你竟然全部拿走,我非常高兴,你开个白条给我,说明这个白条没有利息。

主持人:当时资产管理公司用来收购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资金来源主要有两个:一是四大资产管理公司面向国有商业银行发行债券筹集资金;二是从央行获得再贷款。四大资产管理公司发债是由财政部作的担保。

徐滇庆:谁有权利来发这个债券,有钱才能发。

陈平:这里可以看出,中国政府用传统的计划经济调拨债务的办法来解决市场经济一个定价问题。因为企业的效率随着技术革命的变化不断改变,资产就会有增有缩,所以资产的价格会不断变,价格本身就反映了它的竞争力和发展前途。

我在美国专门问过做信用卡的公司,信用卡逾期收不回来的债务就卖出去,如果你是一比一,就没有风险了。实际上美国的银行卖出去就产生一个二手市场,专门有小公司吃这个,平均来说,价格只有原来的7%。马上就会知道中国资产剥离的时候,虚的水分有多少。这个虚的水分放在那里有什么好处呢?等于鼓励以前无效率的官员掩盖政绩的错误。资产剥离实际上是对的,为什么对呢?是因为国有银行承担中国经济转型的损失,所以这是一个政治算术,不是财政的算术,所以如果你要让中国的银行能够甩掉包袱,平等的跟国际的其他银行竞争,必须要把坏账剥离。但是我问你,坏账的定义是什么?实际上你在金融领域,除了有些已经破产的公司,大量的企业是可死可活的,它是否呆账,取决于你的判断,如果你判断好,国家经济就可以发展,如果你判断失误,经济就萧条,这是全世界的经济规律。

一个公司的真正的资产价值,只有在竞争底下才会知道,什么叫竞争?比如两家银行,一家银行非常保守,除了世界500强不敢贷款,市场份额就非常小,就没有规模经济,你也会完蛋。另外一家,如果是过渡扩张,把根本不该贷出去的钱贷出去,他也会破产。谁是过渡扩张,谁是过分保守,只有在竞争条件下才会知道。处理坏账的时候不能用行政的办法剥离,那是鼓励原来无效的经营方式。比如银行拆成两家,两家老总自己挑,这些呆账你要还是不要,不要就给财政部,如果你是防范金融风险,一笔呆账风险都不敢承担,你就没有几家客户。

另外一家胆子大,能够扭亏为盈,就可以占你的地盘,到底中国国有企业呆账是25%还是西方说的50%,没有人知道,只有竞争过程里面才会知道。现在国有商业银行竞争格局是行业垄断,没有竞争的情况底下怎么能够发现资产的真实价格,这次我们讲的基本问题,中国所有改革成功之处,都在打破垄断,只有银行千方百计维持现有的垄断,然后再搞资产剥离,搞什么上市,只要打不破国有银行在每一个地区、每一个行业的垄断,没有竞争,这些问题会不断产生,解决不了。


 12345678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