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网环球在线消息:上海国际战略问题研究会2006年会暨国际战略形势研讨会于12月5日下午在文新大厦举行。会议由文汇新民联合报业集团·文汇报社承办。来自北京国务院研究室、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防大学、海军军事学术研究所以及上海社科院、上海国际问题研究所、南京政治学院上海分院的政府官员、专家学者和军队将领等150余人参加了会议。
来自各个方面的专家学者就当前国际形势分专题介绍了他们的研究成果。本专栏刊登其中部分观点。
·我安全形势面临四大挑战
国防大学战略教研部教授 孟祥青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的安全环境可以概括为总体稳定,局部紧张,形势复杂化。未来我国安全环境的变化有几点值得关注。第一,随着中国国家利益的拓展,中国作为全球性国家的特征越来越明显,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摩擦和冲突有所增多,安全环境更加错综复杂。突出表现在经济贸易,海上权益之争,海外华人的权益保障,与周边国家政治外交的纠纷等。因此,我国的安全环境中不稳定和不确定因素增加,并带有突发性和难以预测性。
第二,中国由一个贫穷落后的国家发展成对国际事务有越来越重要影响力的大国,并在国际上被各种战略力量视为合作伙伴或者竞争对手,标志着中国在21世纪新的国际形象和新的角色定位。中国在21世纪的国际形象就是要“和平发展合作”,国际角色就是“参与、合作、改造”——积极参与国际制度和国际规则,同时改造国际体系。这种角色的变化要求我们在安全战略的选择上不能固守现行思维,而要进行复杂决策,既要成为国际社会的重要成员,又要竭力避免被推到国际社会矛盾的焦点位置。新的国际角色要求我们处理好国际责任和国家利益的关系。
第三,国内安全问题国际化和国际安全问题国内化的趋势,造成我们在安全选择上的余地有限,制约因素越来越多。国内安全问题如果处理失当,借助国际信息平台,在很短时间内,就会蔓延到全球;很多我们的内政问题,也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我们与相关国家的安全关系。因此,我们国内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要更多考虑地区稳定和国际社会的承受能力。
第四,我国在传统安全威胁尚未完全解决的情况下,非传统安全威胁的挑战日益上升,需要同时应对这两类安全挑战,解决难度比较大。
因此,和平与安全是两个相互联系但又相互区别的概念,和平环境不等同于安全环境。在今后10到20年间,我国很可能处于一个没有大规模战争的、总体和平条件下的“脆弱安全期”,但是不能排除爆发局部地区冲突的可能性,因此我们仍然要在和平环境中高度重视国家安全需求。
·中美须谨慎处理两国关系
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所副所长 张宇燕
美国这个国家非常强调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强烈信奉世界上存在着适用一切社会的政治制度,存在着超越历史、民族、文化传统的普遍价值。今年1月18日,美国国务卿赖斯在乔治敦大学首次提出美国的转型外交,就是要在全世界范围内“支持民主,结束暴政”,把所有的国家都改造成美国这样的民主国家,这种政治主张与其价值观念是一脉相承的。
同时,美国这个国家具有鲜明的商人心态,也就是实用主义。他们认为,所有的事情都是可以谈判的,关键是价格。
美国还有一个基本特点,即这是一个利益集团交织、并进而在相当程度上操纵了政府政策的国家。
此外,美国政府的力量在美国的社会生活和经济活动中非常强大,管制非常严格。比如,联邦政府在加利福尼亚一个州的雇员就有30万人,联邦的国有企业的产值占美国GDP的12%。
在国际上,美国是一个对国际规则高度敏感和依赖的国家,它的利益和国际规则紧密联系在一起。
中美关系主要存在5个方面的问题,就是安全、贸易、知识产权、能源和台湾问题。在安全方面,美国指责中国政策不透明,对于中国发展第三代核潜艇、研制战术核武器、增加军费开支和中国对外战略意图都有疑问。在贸易方面,美国对于巨大的贸易逆差也是耿耿于怀,不断向中国施压。在知识产权方面,美国指责中国对知识产权保护不力,严重损害美国的利益。能源方面,对于中国在非洲和拉美寻求能源,美国指责中国破坏了能源供应体系。台湾问题则历来就是中美之间最敏感的问题。中美关系的复杂性和战略性要求两国必须谨慎处理两国之间的关系。
总的来说,中美两国已达成两个普遍共识。第一,两国都认识到美中关系是最重要的。第二个共识是美中关系充满了不确定性。
近年来,中美关系经历了一个很大的变化。过去是我们对美国的需要大于美国对我们的需要,如今中美之间的互相需要是大致持平的。主要表现在:第一,在能源需求上,中美都是最大的能源进口国,有共同的利益和需求,有共同维护世界能源结构的责任;其次,在我们一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中,持有美国政府的债券3500亿左右,这意味着我们帮助把美国的利率水平压了下来。美国的经济繁荣就是靠低利率维持的;第三,我国大量低价优质产品出口到美国,把它整个价格指数压了下来,对它抑制通货膨胀帮助很大。第四,我国遵守世界贸易组织体系及现行的其他各种贸易体系的规则,不进行挑战。这是我们对国际货币体系和国际贸易体系的很大支持。
·中日关系在曲折中向前发展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所日本研究室主任 吴寄南
中日关系经历的变化可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来描绘。最近国务委员唐家璇在会见日本客人时,指出中日关系已经走出持续5年的僵局。在前不久结束的亚太经合组织河内首脑会议上,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和日本首相安倍又进行了双边会谈。
中日首脑会晤成果丰富,有不少实质性成果。首先,两国决定建立战略互惠关系。这个建议是安倍向胡主席提出的,中方欣然接受,并写进联合公报。在这之前,日本一直认为与美国是盟国,是战略关系,与中国不是战略关系。这表明日本对中日关系的认识前进了一大步。第二个成果是达成共识,两国首脑进行频繁互访,就一些共同关心的问题进行高层对话。第三,日方承诺,不赞美军国主义,也不美化甲级战犯,继续走和平发展道路。中方给予积极评价,坚持对话协商,妥善解决分歧,特别是在东海问题上坚持共同开发的大方向,这也是安倍向中方提出的。过去是中国提出共同开发,日本予以拒绝。
但中日之间还存在一系列深层次的结构性对立,特别是在领土争端、台湾问题、东海油气问题上,稍不注意就会引起两国的对立和摩擦,所以两国关系改善的道路也绝不会一帆风顺。以下几个因素值得特别重视:第一,虽然中日两国综合国力差距已大大缩小,但是中国目前在很多领域仍落后于日本,大体上只相当于日本上世纪六十年代的发展水平。日本民族一向有崇拜强者传统,在两国综合国力还没有达到一定平衡点之前,日本朝野思路很难发生根本转变。
第二,日本右翼保守势力依然拥有一定的影响。安倍团队是由鹰派色彩很浓的年轻政治家组成的,在很多问题上,与我方的分歧不是很容易就能消除的。比如,防卫厅升格为“防卫省”以及日本要不要拥有核武器的问题。
第三,从安倍访华来看,恢复首脑互访比较容易,但是国民感情的改善需要很长时间。两国国民对对方的亲近感下降是个不争的事实,要改变这一状况需要相当长的时间。
但是,中日两国可以克服各种障碍,迎来改善关系、发展关系的重大转机。2007年的中日关系基本是有曲折,有风波,总趋势会朝着好的方向发展。
·朝核问题陷僵局 难现实质性进展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所战略研究室主任 夏立平
东北亚是中美日俄四大国战略利益互相交汇和碰撞的地区,朝鲜半岛安全问题直接和台湾问题,也就是中国的核心利益相联系。
朝鲜在10月9日进行的核试验基本成功,表明朝鲜目前的核技术比较先进。朝鲜和美国在核问题上都犯了战略性错误,导致现在形势异常复杂。布什政府放弃了克林顿政府对朝接触政策,采取对朝强硬政策,表明美国不希望看到朝鲜半岛出现缓和局面,而是希望朝鲜半岛处于一种带有一定紧张局面的稳定状态,以保持充分的理由在韩国和日本驻军。但是,布什政府的失败在于,他挑起朝鲜半岛紧张局势后,却没有办法控制危机。
朝鲜方面在冷战结束后,失去了来自俄罗斯和东欧的援助,面临严峻的外来威胁。照理说,朝鲜要维持一个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首先应该与中国、韩国等邻国搞好关系。但是,朝鲜把维持和平的希望寄托在美国身上,认为只有与美国搞好关系,才能保证其政权安全。因此,朝鲜目前在核问题上的一系列动作都是为了促使美国和它进行双边谈判,实现美朝关系正常化。这个战略思维是不正确的。
朝鲜核试验给予美国和日本以借口联合发展导弹防御体系,扩充军备,引起东北亚整个地区局势紧张,对国际核不扩散机制造成严重的冲击。
眼下朝核问题六方会谈即将重新启动。但是朝鲜不会轻易放弃发展核武器的努力。美国政府目前的战略重点在中东,不太可能做出重大的政策调整,而是继续执行对朝强硬政策,因此,六方会谈恐怕一时难以取得实质性成果。(来源:文汇报
编辑:陈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