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程建人(上)和李大维是民进党上台后的“驻美代表”
环球在线消息:台湾最近盛传“驻美代表”李大维将被撤换的消息,甚至连接替人选都有了眉目。“驻美代表”是台当局与美国沟通的重要渠道之一,经常扮演着吃力不讨好的角色。那么,台当局至今共有多少任“驻美代表”,他们的命运又如何呢?
·“驻美代表”地位很高
1979年台美“断交”后,台湾和美国分别设立“北美事务协调委员会”及美国在台协会,负责处理双方的经贸、文化和人员往来等事务。1979年3月1日,台湾在美国的常驻机构改为“北美事务协调委员会驻美国办事处”,1994年10月改名为“台北驻美经济文化代表处”。
“驻美代表处”名义上受台湾“外交部”管辖,但“驻美代表”的地位实际上比“外交部长”有过之而无不及,因为说到底,台湾的“外交”就是对美国的“外交”。因此,“驻美代表”的人选非常敏感,一般都是由具有“副部长”以上资历者担任,比如现任“驻美代表”李大维虽是由“驻欧盟代表”转任,但之前也曾担任“外交部政务次长”。有些“驻美代表”甚至由“外交部长”转任,如程建人等。
·有的受到重用,有的销声匿迹
到目前为止,台湾共有9任“驻美代表”,国民党主政时期有7位,分别是夏功权、蔡维屏、钱复、丁懋时、鲁肇忠、胡志强和陈锡蕃;民进党上台后有2位,即程建人和李大维。他们在任的时间,长的五六年,短的只有一两年。
相对来说,大陆人对钱复和胡志强可能比较熟悉。钱复台大毕业后,又在美国耶鲁大学取得国际关系硕士和博士学位,1983年—1988年任“北美事务协调委员会驻美代表”。他记忆力超群,只要见过一面,相隔10年再见时照样能叫出对方的名字,因此在美国结交了不少朋友。1984年,震惊岛内外的“江南命案”爆发,钱复负责处理由此案引发的台美紧张关系,并代表当局与江南遗孀进行交涉。回到台湾后,钱复也极受重视,曾任“经建会主委”、“外交部长”和“监察院长”等。
接替钱复的丁懋时从1988年一直干到1994年。当时,他恰好碰到海湾战争。美国政府在国际社会上呼吁“分摊负担”,国务院官员立即想到了台湾,于是私下向丁懋时求助,台当局考虑后同意捐助3亿美元。通过这件事,丁懋时与美国建立了良好关系,因此回台后继续受到重用,担任李登辉的“国安会秘书长”达5年之久。
现任台中市长胡志强于1996年—1997年任“驻美代表”,当时给人留下的印象就是他会打篮球,因为在任时间实在太短了。不过,胡志强很注意“广结善缘”,经常在华盛顿发表演说并举行专题讨论会。所以回台后,他很快接任“外交部长”。
陈锡蕃接替胡志强,于1997年—2000年任“驻美代表”,碰到的最大麻烦就是李登辉抛出“两国论”。陈锡蕃对此无能为力,只能借助美方的观点告诉李登辉此举“已影响台美互信”,台湾想在美国大选前提升双方实质关系“将有实际之困难”。虽然陈锡蕃很感念李登辉提拔他当“驻美代表”,但因与李政治观点不同,两人最终彻底决裂。2000年政党轮替后,陈锡蕃当上“泛蓝的驻美代表”,比起程建人与李大维一直被民进党利用,要好得多了。
当然,也有一些“驻美代表”就没这么走运了。像第一任夏功权,属于典型的“夫人派”。当时蒋经国虽然已经掌权,但宋美龄凭借与美国的关系,一直把持着“外交”,重要的人事安排都由她决定。夏功权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出任台美“断交”后第一任“驻美代表”的。在任期间,他经常到纽约见宋美龄,宋美龄得知一些消息后往往直接给台北打电话,蒋经国常常在睡梦中被唤醒。他自然极为不悦,调查消息来源,发现皆出自夏功权,因此将他提前解职。不过,夏功权对国民党并无怨恨,2001年,他曾在国民党第十六次全会上当众割腕,要求开除李登辉党籍。第二任“驻美代表”蔡维屏为人高傲,任内又碰上中美签署“八一七公报”这样的大事,引起当局的不满。此后,蔡维屏在政界一直没有大的发展。丁懋时的继任者鲁肇忠,不惜耗费大量金钱通过美国公关公司游说国会议员,口口声声保证李登辉访美纯粹是“私人访问”。一路上,鲁肇忠也是鞍前马后,“尽职尽责”。李登辉用蹩脚的英文演讲,每次停顿之时,他就带头起立鼓掌,以营造“热烈气氛”。鲁肇忠被召回台湾后,却被李登辉打入冷宫,因为美国人不喜欢他。如今他已经销声匿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