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玠:美国对中国的政策开始转变

[ 2006-04-10 14:06 ]

 

2005年11月布什访华期间,中美两国元首在会见记者后握手(资料图片)

环球在线消息:由全球华人反独促统联盟、哥伦比亚大学中国学生学者联谊会、美国上海经济科技交流协会、一中会,以及宾州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联合主办的“中美关系”座谈会8日下午在哥伦比亚大学Warren Hall举行,来自纽约、费城和华盛顿等地的多名学者以及数十位侨学界人士出席了座谈活动。

据美国侨报报导,出席者包括纽约大学政治系终身教授熊玠、来自华盛顿的印铁林博士、自由撰稿人刘实、全球反独促统联盟总干事张文健、一中会会长李志忠、哥伦比亚大学学生学者联谊会主席田莉、宾州和统会会长卢代仁、IBM 公司退休工程师孙正中、美国上海交流协会秘书长陆美琳、美国上海交流协会会长桑修仁等等。

座谈活动由田莉主持,美国上海交流协会秘书长陆美琳在会议开始前对各位嘉宾作了介绍,并提议各位与会者向去年去世的全球华人反独促统联盟会长程君复教授默哀一分钟。

纽约大学政治系教授熊玠作了关于如何分析中美关系的发言。他分析中美关系,主要是从国际“大气候”来着眼,近来一系列情况的变化,显示美国对中国的政策也开始走向缓和。这其中包括,最敌视中国的国会最近开始和中国的人大建立了交流机制,去年参议员利伯曼和亚历山大提出了推进中美文化瞭解的美中文化交流促进法案;同时,国会还成立了“中国小组”,并且不再一味宣扬“中国威胁论”,中美军方也加强了交流,包括熊光楷访美、中美海军也进行了互访等等。另外,不久前参议员舒莫和格雷厄姆提出的对中国施行27%以上惩罚性关税的法案也没有获得白宫支持,最后两人去了趟中国最终改变了看法。

熊玠还提到,他注意到美国军方最近没有象以往那样设立专门的拨款来对付中国,而安全总管尼葛罗庞蒂也公开批评中央情报局所散布的“中国威胁论”根本不成立。在美国国务院方面,国务卿赖斯和副国务卿佐力克开始将中国称为“Stakeholder”。熊玠认为,这一切都显示美国对中国的政策开始转变。

一些与会者认为,谈到中美关系,就不能不谈到中日关系。自由撰稿人刘实提到了日本社会方方面面对中国进行的文化“挑衅”,包括不久前被禁止的丰田汽车的广告,里面用卢沟桥的两个石狮子来象征中国人向丰田汽车“致敬”、一家日本油漆公司的广告也利用一些中国文化的象征物来对比中日油漆产品的好坏,刘实甚至表示,近来的《艺妓回忆录》也是一种亲日本人士企图侮辱中国流行文化的动作,因为影片的几个女影星本来是中国年轻人的偶像,却突然之间成了日本的“艺妓”,这里面的涵义非常微妙。

印铁林博士则在座谈中表示,中日关系主要存在结构性的四大冲突,一是地缘政治冲突,二是日本的东亚争霸情结,三是领土领海资源的冲突,四是民族心理的争斗。印铁林博士认为,中日关系是中美关系中的一个关键点。

熊玠表示,说到日本的发展,大家都惊讶于日本战后的发展,其实刚刚被解密的一些资料显示,中央情报局在二战后便专门设立了一个5000亿美元的资金来专门支持日本发展,这样一来,日本战后恢复的“神速”也就不足为奇。

一中会会长李志忠表示,中国的发展令台湾问题也出现了新的转机,根据他所看到的一些学者的论述,已经有人在向美国政府建议,寻找一个退出对台湾承诺的途径,而如果情况发展顺利,中国大陆和台湾有可能在未来十几年内便实现统一。

座谈期间,有听众提出了关于呼吁联合国设立一个“世界郑和日”的提议,这位来自华盛顿的听众甚至表示,他们已经在华盛顿成立了一个专门的组织,准备发动民众实现这一计画。他表示,美国早前曾经试图将哥伦布日设为一个世界性节日,但遭到联合国内拉美国家成员的反对,因为哥伦布给他们带来的是战争,而中国的郑和却在远航期间一路宣扬和平,因此,这是一个推动设立“世界郑和日”的好机会。

此外,与会嘉宾也接受了听众的提问。全球反独促统联盟总干事张文健并以亲身的感受来说明,台湾的“民主”并不是一种真正的民主,既没有向人民有交代,也没有透明度,也没有真正的法制,其中最明显的就是陈水扁在任五年,换了五届“行政院长”,每次有问题,他就推到“院长”头上,自己却不承担任何责任。(来源:香港中评社)

 

一周新闻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