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媒:《狼图腾》与影子作者

[ 2006-03-23 14:00 ]

 

·中国版的《与狼共舞》

六年前,“姜戎”的妻子(她也是文化界名人)发现丈夫行为怪异,“他总是把自己关在书房里,足不出户,也从不告诉别人,他究竟在干什么。”也许是上了年龄的缘故吧——姜夫人如此推测,并没有在意。

正是在这间不足六平方米、满目皆书的狭小天地里,诞生了后来家喻户晓的中国版的《与狼共舞》。作者用一种发自肺腑、充满张力的语言描述了一名北京知青在内蒙插队11年间与狼结下的不解之缘。

故事起源于1968年,姜戎被下放到内蒙古锡盟东乌珠穆沁草原,与当地的牧民们生活在一起。一次偶然的经历令他发现,被汉人憎恨唾骂的狼,其实是何等优秀的物种。它们懂得设下陷阱诱引羊群跌入山谷,然后利用“天然冷库”储存过冬的食物。姜戎爱上了这些强悍进取、勇敢无畏,富有不屈不挠的竞争精神、坚韧刚毅的团队精神,以及奋不顾身的战斗牺牲精神的草原狼,他开始痴迷地观察、搜集所有有关“狼”的真实故事和传说,并亲自掏狼窝、养小狼,以此来探究“狼”在整个草原生物链与自然的关系,以及在草原民族精神文化生活中的位置。

·狼图腾也是现代的精神图腾

11年的草原生活改变了姜戎的很多观念,他发现,千年万年以来,直到知青到达草原的时候,蒙古草原还保持着水草丰美的原始状态,因为草原牧民具有天然原始但符合科学规律的环保意识和平衡手段。例如,他们深刻地意识到了草原狼对于保护草原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因而崇拜狼,从不将它们斩尽杀绝。然而,当大量汉人进入额仑草原之后,尤其是内蒙古兵团建立以后,草原开始迅速退化。姜戎试图通过亲眼目睹的事实,来揭露和批判农耕文明对草原的破坏,唤醒国人对民族弱点的反思,并大胆地提出,狼图腾精神不仅是古代草原民族的图腾,也应该成为现代的精神图腾。

姜戎指出,作为世界上人数最多的汉民族,若是完全依赖西方民族的精神资源来振兴自己,终究是无根之木,即便是嫁接还需要有母本。游牧精神是现代西方精神的本源之一,而狼图腾精神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本土精神资源。不过,作者的这一观点也很容易遭人误读。《南德意志报》记者凯·斯特里特马特认为,“狼图腾热”为中国的拉美式转型搭好了意识形态的框架,这表明中国有可能走上崇尚武力的军国主义道路。这番论调遭到了来自左翼知识分子阵营的作者本人的驳斥。

“狼图腾”文化有望指引中国走上强国之路吗?至少这本书所带来的轰动效应和巨大成功却宛如无法堵截的滔滔江水喷涌而出。作过上千年温顺小羊的中国人是该认真反思了,与其让牧羊人的皮鞭打在自己的身上,不如作一匹独立而自由的狼,尽情地驰骋,释放自己所有的能量。(来源:德国之声)


Page: 12

 

一周新闻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