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揭秘、望秘——纪录片《创新中国》:为科技呐喊,为创新打CALL

中国日报网 显示图片

在全球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很大程度上是科技创新的竞争。从跟跑到并跑到领跑,中国目前的科技创新,在全球处于怎样的地位?创新过程的一路,伴随着科研战线诸多人员怎样的坚守、质疑、发现?如何能在新一轮变革的紧要关头抓住机遇,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未来,还有哪些可供人类畅想的领域、还有哪些能够延展人类梦想的空间?

新一轮世界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孕育兴起,如何站高、看远、想深、谋实……由央视纪录频道与深圳卫视联合播出的大型纪录片《创新中国》,为这些问题,给出了别有意味的解读。

紧跟时代脉搏,体现国际视野

这是一个鼓励梦想、鼓励冒险的年代;这是一个呼唤创新、渴望创新的时代。

我国在科技创新上的重大成就,无不体现了身处这个时代的中国人民所迸发出的创造伟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时代提出的要求和挑战。《创新中国》紧紧围绕建设创新型国家这一时代命题,关注最前沿的科技突破、最新鲜的科技热点,聚焦华龙一号、上海光源、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量子通信等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和国际领先科技创新成果,在宏大的国际视野中探讨中国创新的成长以及由此所带来的世界影响。

对比中美两国的科技发展,有人曾这样评价:“当中国在为需求生产产品的时候,美国永远在设计需求。”该片的国际视野体现在,不仅纵向关注中国的科技发展与科技进步,更是横向地将中国的创新成果放在国际背景下讲述,聚焦中国创新的国际影响力,聚焦中国人在创新理念上的更新换代。这样一部作品,正在为我们现今发生的科技创新树碑立传。

在本片的首映式上,特邀嘉宾、大飞机运-10副总设计师、C919大飞机顾问组成员程不时说,“创新是人类有生以来就被赋予的一种品质,一种思维的品质,我们要捍卫起每个人心里的创新基因,要活跃起来,为辉煌的未来,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从某种意义上说,培育创新精神、培育包容创新精神的土壤,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经之路。一句平淡的“古往今来,创新都是这个民族最深沉的禀赋”,《创新中国》全片所传递出的价值观,是随处可见的“创新基因”,是一种“敢为天下先”的雄心壮志,是一种“会当凌绝顶”的国际格局。

聚焦中国高度、体现中国速度、承载中国力度

从纪录片的选材来看,六集分别从信息、能源、制造、生命、空海、潮起切入,聚焦我国基础研究中的重大突破。其中,信息改变了我们生活、工作和沟通的方式;在驾驭能源、探寻未来动力的道路上一直没有松懈;矗立新一轮产业革命的潮头,面向全球制造业中高端;创造出必要条件,让特定的化学反应发生,探寻生命的转换与奇迹;向上与向下,对空间和海洋不断探索与开发,延展着人类的人之空间;长江后浪推前浪,每一次创新成果都是对过去的质疑更新与创造性突破……各个领域的齐头并进,逻辑严谨、细节细致,全方位、立体化勾勒与展现出了创新中国的高速、速度与力量。

纪录片镜头带领观众所看到的,是日常不可触及的珍贵的科研现场:从即将完成吊装的穹顶之下的“华龙一号”非能动安全系统,到上海广园中心展现出来的前所未见的微观世界,一系列重大科学装置和基础设施跃然眼前,纪录片让观众对于“科技”这个庞然大物有了诸多直观与深刻的感受,带领观众探秘与解密,一幅幅隐秘的科学画卷,正在摄影师的镜头下,呈现出生动的图景。

科技类纪录片不是尘封的历史,它展现的是伴随式的现在与期待中的未来。“正在进行时”的纪录片作品,离不开大量丰富的素材,更离不开后期编辑的文火细炖。有道是,好的纪录片不仅是“拍出来”的,更是“剪出来” 的。除却众多有着巨大视觉冲击力的画面与场景,片中的剪辑配合不同的科技产品、创新故事,辅之以快节奏的故事陈述和深沉铿锵的音乐,充分汇集与彰显了科技产品的当下力量;而对于科研一线人员的执着和信念的铺陈讲述,拉长了叙事线条,展现了他们的筚路蓝缕、玉汝于成;与此同时,对于未来畅想的留白,明亮而又神秘,让观众余味无穷。

个体视角多层次切入,讲好匠心“创新故事”

对于大多数普通观众而言,科技题材纪录片或许先天地就决定了作品相对枯燥、不易理解。对于《创新中国》这样走宏大主题路线的作品而言,如果没有具体故事作为支撑,最终的作品很容易流于表面。而在这部共六集长300分钟的纪录片中,创作者没有流于空谈,而是将叙事视角对准了奋斗在科技创新最前线的诸多科研人员、企业家和一线工人。

从技术、产品,到市场模式,片中所选取的各种案例,贯穿着从“灵感一现”到“科研探索”到“成果转化”到“市场接受”的全过程,以具体故事作为叙事逻辑的具体展现。其中,既有中科院院士等科技领军人物对科技发展的不懈探寻,也有顺丰快递员学习无人机驾驶的动人故事等。“当一扇门关上,另一扇窗户可能已经打开。只是,你需要勇气把目光从熟悉的风景移开,再次出发。”在第六集《潮气》中,王辉领导的创业团队,面对从胶卷时代到数码时代的转型,面对迫在眉睫的变革,依靠不断发展的微粒、成膜和涂层三大技术,涅槃重生、成功再突破,体现了不少科技人在瞬息万变的时代面前,勇于探路、率先趟路、成功引路的无惧面孔与匠心精神。

一个生动的、鲜活的追求科技进步的现代中国,正在这一张张相似而又饱含丰富个性的面孔中徐徐展开。他们的共同之处是,写满了质疑、勇气和热情,他们的不同之处在于,从中科院院士到青年企业家到一线工人,承载着各种不同岗位的音声相和、短长相接、前后相随。人物故事、企业发展、时代变迁,在六集共300分钟里,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宏大主题和简单的科技题材纪录片,更是有关时代发展大背景下的个体叙事,是一个个触动人心的“追梦”故事。

“AI”配音、精准细节,纪录片里的“创新”一直在路上

颇有意味的是,作为一部聚焦科技创新的纪录片作品,它的创作本身也体现了相当的科技含量。为纪念已故的著名配音演员李易,本片在制作中,通过与科大讯飞的人工智能团队通力合作,在作品中借助语音识别技术实现了人工智能AI模拟配音,让观众又一次听到了配音大师李易极富穿透力与表现力的磁性嗓音。不得不说,这本身就是对“创新中国”这四个字的绝佳诠释。斯人已去,通过高科技的保真还原,是对他最好的纪念。

与此同时,作为一部反映科技创新的纪录片,《创新中国》中大量涉及到最前沿的科研成果,如光量子计算机、中国空间站计划、智能制造、世界最清洁的火力发电厂、基因编辑技术等等。为了更好地让广大观众了解到这些科技发现对于我们国家与社会的重大意义,创作者在作品中加入了大量精准的细节表现,科研过程的精益求精,与镜头的精准展现相得益彰,让纪录片的生命力得到延展。譬如片中对尚处于研发阶段的“纳米发电”过程的模拟战士的细节生动呈现,很容易引发观众的共鸣:小小的纳米,可能就会改写整个人类获取能源的历史。

科技创新离不开一个关注科学、热爱科学、了解科学的社会环境。将科学与艺术完美结合的《创新中国》系列纪录片,为科学技术与电视艺术的结合提供了一条可供借鉴的路径,充分彰显了央视所承担的媒体责任与社会责任。

来源:中国日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