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造单条染色体真核细胞问世 我国开启合成生物学研究新时代

新华网&中新社 显示图片

8月2日,中国科学院在上海举行的“国际首例人造单染色体真核细胞研究成果”新闻发布会上宣布,继2010年美国科学家创建世界上首个“人造生命”之后,中国科学家又让“人造生命”获得重大突破——在国际上首次人工创建了单条染色体的真核细胞。这一合成生物学领域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科研成果,北京时间8月2日获国际知名学术期刊《自然》在线发表。这一重大研究成果由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合成生物学重点实验室覃重军研究团队与合作者完成,研究团队将单细胞真核生物——酿酒酵母天然的16条染色体人工创建为具有完整功能的单条染色体。新华社记者张玉薇 摄

覃重军研究员在发布会上介绍科研成果。中新社记者孙自法 摄

覃重军研究员在发布会上介绍科研成果。中新社记者孙自法 摄

在中科院分子植物卓越中心/植生生态所合成生物学重点实验室内,覃重军团队在一起学习交流(7月31日摄)。 1965年,我国科学家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出与天然分子化学结构相同、有完整生物活性的蛋白质——结晶牛胰岛素,开辟了人工合成蛋白质的时代。 50多年后的今天,我国科学家在最新一期国际科学期刊《自然》上发表论文,宣布首次人工创造出有生命活性的单染色体真核细胞,开启了合成生物学研究的新时代。新华社记者 丁汀 摄

在中科院分子植物卓越中心/植生生态所内,覃重军(右)与团队成员在实验室里交流(7月31日摄)。新华社记者 丁汀 摄

在中科院分子植物卓越中心/植生生态所内,覃重军在讲述关于人造单条染色体真核细胞的研究内容(7月31日摄)。 新华社记者 丁汀摄

在中科院分子植物卓越中心/植生生态所内,覃重军在讲述关于人造单条染色体真核细胞的研究内容(7月31日摄)。 新华社记者 丁汀摄

图为研究团队在发布会上提供的科研成果图片。中新社发中科院 摄

覃重军研究员在观察单染色体酵母的生长情况(资料图片)。中新社发杨正行 摄

在中科院分子植物卓越中心/植生生态所内,覃重军(右)与团队成员邵洋洋在实验室内研究交流(7月31日摄)。新华社记者 丁汀摄

在中科院分子植物卓越中心/植生生态所内,覃重军(右)与团队成员邵洋洋在实验室内研究交流(7月31日摄)。新华社记者 丁汀摄

覃重军研究团队在讨论实验进展(资料图片)。中新社发杨正行 摄

在中科院分子植物卓越中心/植生生态所内,覃重军在展示他近五年关于人造单条染色体真核细胞的研究笔记(7月31日摄)。新华社记者丁汀 摄

 

在中科院分子植物卓越中心/植生生态所内,覃重军在展示他研究笔记中为自己制定的目标(7月31日摄)。新华社记者 丁汀 摄

 

这是覃重军在中科院分子植物卓越中心/植生生态所内展示的研究笔记(7月31日摄)。新华社记者 丁汀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