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影市场每年增长35%,成为全球第二大电影市场。据估计,中国将在三年内超过萧条的北美(美国和加拿大)电影市场。事实上,2015年2月春节期间,电影市场消费激增,中国月票房收入则首次超过美国,不过,当时好莱坞与其它的国外电影照例被挡在门外。
此外,票房纪录不断刷新。例如《速度与激情7》利用了中产阶级想拥有一辆汽车的欲望,在2015年4月12日首映时,票房便达到3.91亿元,几乎为《变形金钢4:绝迹重生》票房的两倍,后者于2014年6月27日上映时创下了1.948亿元的票房记录。《速度与激情7》刚刚下线,票房收入超过3.9亿美元,打破了《变形金钢4》于2014年所创下的3.2亿美元的记录。新的纪录不断涌现。《复仇者联盟:奥创时代》取代《速度与激情7》,登上中国票房榜榜首,上映后6天内吸金1.5亿美金,占周票房总收入的87%。这类商业大片在全球通常会有 10亿美元的票房收益。对这类大片而言,中国市场与北美市场同样重要,而《速度与激情7》和《变形金钢4》在中国比在北美更收欢迎。
2009年以来,好莱坞大片占中国票房每年总收入的43.5~51.5%。中国电影配额制度规定,在2012年以前,每年引进国外收入分成电影不得超过20部,2012年之后每年不超过34部。好莱坞则在中国获得更为令人侧目的成功。中国政府为确保国产影片至少占到50%的市场份额,制订了许多行政措施,而配额制是其中主要手段。
这样的成功引发了批评狂潮,人们指责好莱坞为了获得市场份额而被迫放弃原则,在影片制作时自我审查——最好的情况是避免敏感的社会和政治问题,最不济的是要展现共产党治理下的中国过于积极的画面。
好莱坞拍摄的进军海外市场的影片总是为这些市场而量身打造,这对熟悉好莱坞历史和目标的人来说不足为奇。好莱坞向来注重利润收益,因此,在中国电影市场突然崛起的情况下,好莱坞对此做出的反应也通常代表着商机。正是这种灵活的做法和适应能力才使其长期获得成功。中国正依靠在国际电影市场上获得成功来提升软实力,就此而言,好莱坞的策略值得中国借鉴。
中国电影业大战好莱坞
上海电影(集团)公司董事长任仲伦在接受西方媒体采访时指出了中国电影业的雄心壮志:“我们想学习如何制作吸引国际观众的电影。”事实上,这也是1994年中国同意华纳兄弟的《亡命天涯》以票房分成的方式在中国放映的原因之一。中国官员曾公开表示,中国电影行业与好莱坞正面临着一场战争。
然而,中国电影的成功受到了内在的限制,因为与好莱坞不同,在中国,电影需要同时承担着一些互相矛盾的使命。例如,在2014年7月8日全国电影工作座谈会上,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宣部部长刘奇葆对中国电影在国内市场所取得的成功给予了充分肯定,并指出应推动我国由电影大国向电影强国迈进,但同时他也呼吁中国电影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中国梦为重要主题。或许刘奇葆的讲话响应了习近平和其他政治局委员的理念,但却忽略了观众的喜好。从政治层面上看,这些要求无可厚非,但带来的结果却几乎与国家意图背道而驰。相反,好莱坞影片的唯一动机是获得利益,且具有高度吸引力,意在吸引处在不同文化中的全球观众。
此外,与中国电影所推广的中国梦相比,好莱坞推广美国梦的任务更容易完成。中国梦强调国家辉煌以及将个人目标与集体目标联系起来,美国梦则强调个人致富、成功以及社会地位的上升,所有这些梦想都在许多好莱坞电影中得到了体现。有讽刺意味i的是,尽管在推广中国梦的同时,中国政府一再强调中国文化的优越性,而美国梦的“销路”却更加紧俏,即使在中国也不例外。事实上,一些最受欢迎的中国电影所体现的也是美国梦,如《北京遇上西雅图》,或者是模仿美国电影表现个人成功,如充满世俗气息的《小时代》。
好莱坞的对华策略
很明显,一些好莱坞电影在讨好中国。在电影《2012》中,主演奥利弗·普莱特(Oliver Platt)称赞中国能在极短时间内建造起方舟,从而使人们离开末日地球(台词:“把这么艰巨的项目交给中国,一开始我以为是不可能的,在仅有的时间里不可能完成”)。不过,也有一些中国网民认为这是对中国的讽刺,暗示只有中国这样的“独裁”政府才能命令人们迅速建好方舟。其他电影,比如《环形使者》中就有为中国市场特地增加的场景,而国际版中并没有出现。在这方面,好莱坞一直很重视迅速发展的中国市场。像《钢铁侠3》和《变形金刚4》等大片听起来似乎是和中国合拍的,然而赚足了合拍片的好处,却并没摆出合拍该有的姿态,例如加入中国文化背景、让中国演员担当主演等等,因为这样会减少影片对其他国家市场的吸引力。
另外,电影中对中国市场的迎合往往不那么明显,至少国外观众不容易察觉。这种迎合多出现在替换为中国本土的商品,但并没有迎合中国政府。并且,国外的观众甚至不会注意到这些中国元素的植入。例如在《变形金刚4》中,主演马克•沃尔伯格(Mark Wahlberg)利用遥控机器人去德州的ATM机取款。场景中的银行卡来自中国建设银行,中国观众能够立刻注意到这个细节。但是画面切换得太快,外国观众估计很难注意到银行卡上有汉字。还是这部电影里,制造变形金刚的科学家斯坦利·图齐(Stanley Tucci)在香港喝着伊利舒化奶,中国观众会注意到这是明显的广告植入,而外国观众可能觉得既然地点在香港,那么出现汉字也就不足为奇了。
好莱坞和中国电影产业的关系越来越紧密,基本上每周都会签署重要的协议。好莱坞十分精明地与中国建立合作关系,借此来扩大其中国市场。例如,国有的中国电影集团公司(下称中影)拥有电影《速度与激情7》约10%的股份,因此,从赢利角度来看,中影会确保电影覆盖尽可能多的院线——已知上映的银幕有5454个。此外,好莱坞也利用了中国渴望了解电影行业运作的心理,让中方给美国电影预筹资金,并且要确保在院线的排片量。很多国内外的投资者艳羡电影行业的光环,因此,好莱坞经常从他们身上挣到“傻钱”。中国虽然不傻,但狡猾的好莱坞并没有采取实际行动在西方市场宣传中国电影,虽然这是中国政府合作之初所持有的愿景。
不过,好莱坞电影也确实做出了让步,至少影片中不再有担当反面角色的中国人。最典型的例子就是1984年电影《赤色黎明》在2008年的重拍,片中的坏蛋从中国人变成了朝鲜人。在最近的《钢铁侠3》中,漫威经典反派中的“曼达林”原本设定是中国人,但是在影片中却变成了被真正反派们召来打下手的一个西方角色。但是,受到索尼因《刺杀金正恩》遭黑客攻击一事的影响,对于好莱坞来说,可以当作反派、妖魔化的国家没几个了。因此,越来越多的情况是,坏蛋们变成了不知姓名的跨国组织、传媒集团、各种无政府的恐怖主义者,甚至是美国政府内的腐败力量。这些反派对全世界的国家产生着威胁,似乎带我们转了一圈,找到了早期007电影的感觉。
关于作者:斯坦利·罗森是南加州大学政治学教授,研究方向为中国政治与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