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山填海:中国大规模工程建设不断刷新历史记录

中国日报网

据《纽约时报》网站1月13日报道,中国,大连——正在这里建设的工程听起来似乎不切实际——投入360 亿美元,深钻到亚洲的活跃地震带之一,建造一条长度是英吉利海峡两倍的隧道。等该工程顺利竣工后,这条隧道将成为世界上最长的水下隧道,通过铁路连接起两个北方港口城市。

综观中国当下,有多个投资规模高达数十亿美元的类似大工程都在如火如荼地建设中。这里有世界上最大的桥、最大的机场、最长的输气管道,更有一项投资800亿美元用于将水资源从湿润多雨的南方引入到干燥缺水的北方的浩大工程,该工程路线长度超过1500英里。

这类工程量巨大的基础建设在中国有着悠久的传统。从古代的万里长城到大运河,再到当代的三峡大坝,历代以来,这个国家总是通过巨大的公共工程来展示其高超的建设技艺和雄厚的经济实力。

现在,随着对中国连续三十年经济迅猛发展的疑虑的不断出现,中国的领导人却制定出更为雄心勃勃的发展计划,巨大工程的数量成倍增长。例如在十一月份,有决定权的中国发展改革委员会批准了投资高达1150多亿美元的21个超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工程,这些工程包括建设新的机场及高铁线路。

经济学家黄育昆说,“中国历来就有建设大工程的传统”。他是位于华盛顿的智库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的高级助理。

“这是这个国家血脉、文化及社会性质的一部分。为了使影响力发挥到全国,必须建设大规模的工程。”

但是,中国是否真的需要或者承担得起如此巨大的工程仍是一个有争议的话题。

中国正致力于改变由政府主导投资来刺激经济增长局面,但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与这些努力背道而驰。一些经济学家担忧国家可能终会陷入巨额负债的泥潭不能自拔。

国家审计署的资料显示,2013年地方政府的债务已高达约3.1万亿美元,比国家经济总量的三分之一还要多。分析人士警告说,如此高额的负债将会在长时间阻碍经济增长。

“人们应该担忧,因为这些大工程中只有很少的一些带来了现金收入。”加利福尼亚大学中国研究专家史宗汉表示。

然而中国的领导人却对建设史诗般巨大规模的工程的价值与必要性充满信心,工程师们为未来几十年规划工程。

上海这个拥有2500万人口且无比富庶的大都市被奉为典范。一项项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结合起来,构成了城市发展的强大支撑——大型飞机场、地铁线路、排污系统以及发电站。

在上海欣欣向荣的金融中心,工人们正在对即将完工的上海塔做最后的修饰。这个高耸入云端的建筑物花费了24亿美元,高达2073英里,是世界上第二高的建筑,仅次于2716英里高的迪拜哈利法塔。

再往东的地方,这座城市正在建设世界上最大的游乐场,上海迪士尼度假区。该游乐场将于2016年开放,届时它的外围会环绕一个占地225英亩的魔法王国主题公园。这项工程预计将花费超过50亿美元,由一个上海市所有的公司提供资助。

上海能承担起高额投资的建设,它是快速发展的金融中心,也是主要的旅游胜地之一。

但是其他的城市却不一定能够承担得起花费如此巨资的基础建设工程。

天津市位于北京东南约70英里,为了成为所谓的纽约城的翻版,该市大规模地举债投资,仿照洛克菲勒中心和林肯中心建造城市综合建筑群。

而在这里,大连,一个位于拥有600万人口的中国东北部城市中建设的水下火车隧道仅仅是一项宏达的跨越163英里的城市捷运系统工程的一部分。

被大连描述为将是世界上最大的沿海机场的工程也在建设中,这项开发耗资43亿美元,建在占地面积大于八平方英里、由垃圾填埋而成的人造海岛上。

“在资本和劳动力过剩的经济低迷时期,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对促进经济发展是有一定意义的。” 曾是世界银行中国地区的主管、现在于华盛顿布鲁金斯学会就职的杜大伟(David Dollar)说道, “但如果增长率是凭借不必要的基础设施建设而提高的,那么最终必然会导致经济增长的大幅衰减,到那时这些基础建设就一点作用都没有了。”

许多专家称这些基础建设项目允许建筑商们转移居民、砍伐树林、更改河道和建造堤坝,对当地社区和环境造成了很大的伤害。

在中国西北部城市兰州,尽管有人担心工程对当地生态环境的破坏,当地政府仍支持夷平700 座小山坡用来建造新商业区。建造堤坝也已经导致水土流失和环境破坏,而且据一些科学家称这有可能是引发中国西南部地震灾害的原因之一。

“认为人类可以控制自然的想法是很危险的”,田纳西大学社会学家保罗·k·盖特纳说道,“这会给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带来消极的影响。”

作为一党执政的国家,中国政府可以轻松地利用统一的政治意愿和丰富的财政资源承建大型工程。现在,政府支持甚至鼓励地方政府考虑承建大型工程。

“中国的制度可以让他们这么做不会遭到任何反对,这一点很关键,”纽约库珀联盟学院研究大型项目的专家杰拉尔多·德切罗·圣玛丽亚说,“在西方,公民参与社会建设决策,并且在大多数情况下他们会反对建设大型项目。”

支持者则说大型项目能带来更高的效率。大坝的潮汐发电和风力场的风力发电可以减少碳排放,公共交通可以减少石油消耗量,这些为社会发展提供了更环保的解决方案。

而其他类型的大型项目可以帮助中国巩固自己制造、贸易大国的地位。去年11月,中国政府宣布已开通连接中国东部和西班牙的铁路货运线,出厂的商品只需20多天便可抵达西班牙。这是目前世界上最长的铁路线,远远超过了大名鼎鼎的西伯利亚大铁路的长度。

中国也看到了这类项目隐藏的利益,包括能获得新的科学技术和工程技术。

在中国,桥梁建设因此成了像奥运会一样受欢迎的计划。2007年,杭州建成了当时最长的跨海大桥。此后,这个记录在中国频频被打破。目前各种类型的最长桥梁的记录还有最高桥梁的记录都由中国保持。而2011年,东部城市青岛的一座长达26.4英里的大桥,接过了最长跨海大桥的称号。

“对中国来说,这么做很大程度上与形成国家认同感有关,而建造大型项目则可以达到这一点。”大型项目研究领域的权威,牛津大学老师弗林夫伯格说道,“这是一座灯塔,让我们所有人看到中华民族的实力。”

这也是政府对于国有企业能传播相关产业能力的期望,而这一点已经实现了。波士顿正在从中国购买地铁列车。阿根廷、巴基斯坦和俄罗斯已经请中国升级它们的基础设施。上月,中国的施工队在一条贯穿尼加拉瓜的运河工地开工。这个雄心勃勃的项目投资500亿美元,希望有一天能会与巴拿马运河相匹敌。

“中国人认为自己将为世界上所以其他地方修建基础设施,”卡内基国际和平研究院的黄先生说。

 

中国正在以此为目标,扩展基础设施建设的疆土,并且提出更大胆的方案。最近,有人提出修建一条“跨国铁路”,在俄罗斯和阿拉斯加之间的白令海峡海底挖一条隧道,将中国和美国连接起来。相比之下,大连的这条隧道的规模就小很多了。

 

  “我们已经掌握了这项技术,”中国工程院院士、大连隧道项目方案的顾问王梦淑说,“想想看,如果能修一条通往北极的铁路,那我们去北极就方便了。